中央美術學院正式成立(1950)-----
中央美術學院正式成立前是國立北京美術學校,創建于1918年4月,它是由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倡導建立的中國歷史上第一所國立美術教育機構,它的建立開創了20世紀中國美術教育的先河。在1949年以前,這所高等美術專科學校歷經滄桑,在艱難動蕩的環境中培養了大批藝術人才。解放后,延安魯藝和國立北平藝專的教師匯合,于1950年4月1日正式成立了中央美術學院,著名畫家徐悲鴻擔任院長。
從1918年至1998年,中央美術學院與世紀同行,和新中國共命運,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教學與創作的優秀傳統和深厚典雅的學術風范,涌現了一大批中國現代史上的文化名人和著名美術教育家、藝術家。他們是蔡元培、陳師曾、鄧以蟄、林風眠、張大千、黃賓虹、齊白石、朱光潛、聞一多、衛天霖等,在中國當代美術史上,徐悲鴻、江豐、吳作人、劉開渠、葉淺予、李可染、蔣兆和、王式廓、羅工柳、董希文、艾中信、李樺、古元、彥涵、黃永玉、滑田友、王臨乙、王朝聞等都是蜚聲中外的一代名師巨匠,他們的作品以其深厚的民族文化內涵、精湛的藝術、濃郁的時代精神而成為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財富,為人類文化作出了貢獻。
自1950年建院以后,中央美院兼容中西,努力發展民族繪畫,建立了一整套嚴格扎實的藝術教學體系,堅持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藝術方向,培養了許多優秀的美術家,侯一民、詹建俊、靳尚誼、劉勃舒、周思聰、錢紹武等都是新中國培養出來的著名藝術家。建國以來,中央美術學院的師生積極參加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創作了許多優秀作品,以《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開國大典》為代表的許多紀念雕塑和革命歷史畫已成為中國現代美術的經典作品。中央美術學院在歷屆全國美展和國際性的展覽中都獲得了許多獎項。
改革開放以來,中央美院在美術教育管理體制、學科結構和學術建設方面進行了重要的調整和改革,在保持原有優勢的基礎上增加了設計學科,開展了國際合作辦學等對外交流,學院得以全面發展。目前,國家已投資在京城東北望京新區興建新的中央美術學院,總建筑面積7萬多平方米的新校址規劃已由清華大學建筑專家完成設計,進入前期施工,工程完成后,將成為中國規模最大、設施最為先進的美術學院。
毛澤東寫的《矛盾論》發表(1952)-----
1952年4月1日,毛澤東于1937年寫的《矛盾論》發表。《矛盾論》是繼《實踐論》之后,為了同一目的,即為了克服存在于黨內的嚴重的教條主義思想而寫的。文章概括了唯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兩種世界觀的斗爭,繼承、捍衛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這部著作是毛澤東對馬克思列寧主義哲學寶庫的重要貢獻。
半坡村遺址博物館建成開館(1958)-----
離西安10多里的東郊滬河東岸,有一個背倚北鹿原,面臨滬河水,自然環境十分優美的村莊——半坡村。大約六七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在這里定居下來,并且創造了優秀的民族文化。然而,經過幾千年滄海桑田的變遷,半坡村被埋進了三四米深的地下。從1954年開始,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工作者們經過多次的發掘和整理,才又重現了當年半坡村居民的生活景象。
半坡村遺址的總面積大約有10萬多平方米,已經發掘出來的有1萬平方米。這是一個氏族公社時期的村落,主要部分是居住區。居住區的東邊是制陶的窯場,北面是公共墓地。
在居住區里有46座古代房屋遺跡。它們多系半穴式的,也有地面構筑的,形狀分方形和圓形兩種。這些殘缺不全的古代房屋沒有窗戶,門都朝南開,每座房子的面積大約有十幾、二十平方米,其建筑風格清楚的表明了我國數千年的“人”字形建筑風格和“木骨泥墻”的構筑方式正是從這里發端的。而且,特別令人驚異的是,中國傳統的“宮室”形建筑,至少在6000年前就已露端倪了。
原來,半坡原始村落中的一些房屋,在屋前門道上有支撐起來的“雨篷”。在一人高的墻壁上,還有屋頂的出檐,形式恰似后世的堂屋,房子縱深的部分一隔為三,又似后來的“明間”——后室。具有前堂后室的堂屋,在商周時被稱為“宮”,象形文字“宮”,就是根據古代半穴式的穹廬房屋創造的。可見,半坡村遺址中的房屋與后世的宮室風格有著密切相承的關系。
在居住區里還發現了許多農業生產工具,有石斧、石鏟、石鐮、骨器、陶器等700多件。另有一些粟(谷子)的朽粒,它有力地證明了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的國家。
在制陶的窯場里,出土了大量的陶制品。當時的半坡人就是使用陶器作為生活主要用具的。我們今日使用的茶具和餐具,在半坡遺物中幾乎都可覓其雛形。其中有一種叫尖底瓶的汲水用具,狀如梭形,小口大肚尖底,腹部有系繩的雙耳,頸下飾斜形細繩花紋。汲水時,圓筒狀的瓶口便自動下沉,盛滿水后用繩將尖底瓶吊出水面,滴水不漏。這說明先人們通過長期實踐,對中心原理已經有所發現并應用于日常生活中。而且,半坡人的陶器中還出現了彩陶,造型逼真而又美觀,堪稱原始美術的杰作,陶缽的口沿上還刻有符號,共有20多種,我國文字學家認為,這些符號可能就是中國原始文字的起源。
半坡村北的公共墓地,是半坡先民的歸宿之處,坑位排列得井井有序。部分墓葬有隨葬品,大部分是陶制的日常用具。隨葬品在女性墓中比較多,這反映了婦女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半坡村也由此給我們展示了6000年前母系氏族公社的生動景象。
為了更好的讓大家了解這段歷史,1958年,新中國在半坡村建立了我國第一座原始社會遺址博物館——半坡博物館,并于4月1日正式開館。如今,它已經成為一座馳名中外的古人類遺址。
![]() |
![]() |
責任編輯:徐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