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如今稀有難尋
當年,富豪“電光劉”為了充分體現自家的氣派,用料講究闊綽。其建筑前后檐下的廊檐石又長又寬,梁柱等結構構件也很碩大,天井里的石勒腳很多都是用整塊大青石砌筑的,還有名貴木材如楠木等,使用也很大手筆。
“現在能不能找到這些材料還是未知數呢?!币呀洀氖?0多年文物保護工作的陳木霖估計,楠木這樣的名貴建材,在修復時肯定會用到。一把楠木椅,現在能賣到天價,大塊的楠木不僅昂貴,而且稀有。
原來,根據古跡修復原則,修復材料必須與原建筑的材料一樣,不改變原來的形制。他說,之前做水榭戲臺的修復,因為要用到一種槽磚,這可跟我們現在的磚大不一樣,找了很久,還是層層上報特批后,才專門燒制的。
工匠→手藝精湛的難找
除了材料,手藝精湛的工匠如今也是奇缺?!皠⒓掖笤骸弊鳛槊駠鴷r期跨時代的建筑,融合了清末的雕花風格和剛傳入福州的西洋風格,具“混搭”手藝的工匠可不好找。
原來,自從民國開始,民間的建筑工藝開始走向衰落,一直到改革開放后,復古風格的建筑修繕才逐漸蓬勃。這些年來,有些手藝接近失傳。比如三坊七巷家家戶戶都有的彩繪和灰塑,后來因為使用的人少,現在這樣的手藝人可不好找了。
據了解,這樣的修復,多使用本地的工匠,因為建筑手法一脈相承,才能更好地表現修舊如舊的風格。
施工→得使“空中大挪移”
越是氣派顯赫的宅院,越講究整塊石料、整根木頭的使用,動輒十來米長的圓木,光運進去就頗費周折。
“前一段,修復坊巷內的另一個古建筑,需要運進去一根14米長的木頭,因為巷口太窄,橫豎都進不去,后來實在沒辦法,只好搭腳手架,靠一個斜坡,從空中把木頭吊進去,動靜很大。”陳工感嘆,每套古建筑的情況不同,遇到的施工難題也不一樣,可以預料,修繕“劉家大院”肯定得用些“古怪”的手法。(記者 艾蘭 洪玉英/文 林朝陽/圖)
責編:王超
![]() |
責任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