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第五次反“圍剿”期間,紅軍曾經(jīng)過三元莘口。那年我10歲。
紅軍戰(zhàn)士在屋檐下睡
1934年3月,紅軍向明溪方向轉移,3月21日夜9時許,先頭部隊到了莘口。
當時,莘口青壯年大部分跑到山上或鄉(xiāng)下親戚臨時躲避,街上漆黑一片,空無一人,留在家里的老幼婦女,都緊閉門窗。紅軍先頭部隊首長感到,要先找一戶人家做突破口,同時解決先頭部隊吃飯問題。他叫向導扣開橋頭街小店面的門,這屋里住的正是賴希古的母親,紅軍請求她生火做飯,賴希古的母親將信將疑應允了。紅軍拾了柴片,倒出自己行軍米袋子里的米和地瓜干,煮好了后,還先盛給賴希古的母親和她的小孫子吃,才叫戰(zhàn)士吃。吃完飯后,洗刷完鍋盆,紅軍還留下兩枚銅板答謝賴希古的母親。為了不驚擾百姓,紅軍戰(zhàn)士們當晚在小街巷兩旁的屋檐下,悄悄和衣而睡了。貼標語發(fā)動群眾打土豪
第二天早晨,紅軍先頭部隊在民主亭集合,部署做群眾工作。一部分戰(zhàn)士到各家各戶,幫助群眾劈柴挑水,沖洗豬圈,疏通陰溝;一部分戰(zhàn)士寫標語,四處張貼;一部分戰(zhàn)士和群眾拉家常、詢問渡過沙溪河的辦法。當時河上沒有橋,靠小小渡船,要渡過紅軍大部隊,相當困難。
做宣傳的戰(zhàn)士找到莘口開“寫聯(lián)店”的青年鄧友尚和小學教師等3人,在寫聯(lián)店用毛筆寫了三四十張(色紙)的標語,分頭貼在莘口橋頭街、大街、城底、城邊、閣巷。紅軍戰(zhàn)士還親自動手,用石灰水分別在閣巷和下城黑磚墻上寫了兩條標語———閣巷那條標語,因為時間久了,墻塌壞,推倒重建,現(xiàn)在看不到了;下城那條標語內容是“活捉蔣介石”,標語現(xiàn)在還在,就寫在鄧良貴(孝躍)房屋的小門邊,靠廚房的黑磚墻上。
3月22日下午,紅軍戰(zhàn)士和部分貧苦群眾,查抄了土豪呂某的家產(chǎn),打開谷倉,將糧食分給莘口貧苦百姓。群眾拆門板幫助紅軍架浮橋
紅軍做的好事,莘口百姓看在眼里,人們打消了疑慮,上山躲的青壯年紛紛回家。百姓還就如何幫助紅軍渡河出謀劃策。一位放木排的群眾建議,用堆在河邊的待運木頭臨時架一座浮橋,立刻被采納。紅軍一面帶頭搭浮橋,一面發(fā)動莘口群眾前來幫忙。紅軍一呼百應。夜里,莘口沙溪河兩岸,人頭攢動。莘口群眾有的挑燈編制大篾索,有的拆下門板,搬到河邊,有的忙搬運木頭,有的跳進水寒刺骨的溪里綁木排,有的騎在木頭上,揮動斧頭使勁釘鉚竹釘,將木頭釘成排,木排接成橋,用大篾索固定在沙溪河兩岸。一夜之間,一座飛跨沙溪河的浮橋架成了。
3月23日凌晨,后續(xù)紅軍大部隊趕到莘口,僅半天就渡過浮橋,甩開國民黨部隊的圍追堵截,向明溪方向轉移。
毛澤東在創(chuàng)建井岡山革命根據(jù)地時,提出紅軍三大任務:打仗、籌款和做群眾工作。紅軍到莘口,做群眾工作,播下了革命種子。解放戰(zhàn)爭時期,莘口和平起義,順利解放。 (鄧友鋃)
編輯補白:
根據(jù)資料,1934年3月23日至3月26日,紅七軍團在明溪、將樂交界的銅、鐵嶺截擊敵第十師。此前經(jīng)莘口到明溪的估計為紅七軍團。
責編:王超
![]() |
責任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