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年歷史謎案告破確切無疑
圖為僧人展示云錦五爪金龍紫衣袈裟。
五爪紫衣袈裟
2009年8月31日《閩東日報》發表了《建文帝最終出亡寧德,600年謎案宣告破解》一文,筆者從解密寧德支提寺云錦袈裟主題圖飾入手,破解了大明第一謎案。雖然拙文發表后在讀者朋友中引起了積極的反響,但筆者還是反復檢討自己的邏輯理論與古物史實,力圖將自己的立論建立在更加嚴格的歷史科學基礎之上。經對歷史資料的多方比對和對支提寺云錦袈裟的再度分析,筆者發現:寧德支提寺袈裟不僅價值不可估量,而且其本身的“出世”就宣告了大明帝國第一謎案——明代第二位皇帝朱允炆最終下落之謎的破解,建文帝最終出亡福建寧德了!
理由是,寧德霍童支提寺袈裟具有如下幾個特點:
1.從該云錦袈裟云龍飾邊、燈籠圖案和制作技藝等方面來看,它與大明皇家或皇帝有關。
筆者在去福建寧德考古之前就曾聽說寧德支提寺珍藏了一件極為珍貴的袈裟,說它珍貴,是因為它是目前世上發現的唯一保存完好的由云錦制作而成的明代袈裟。報端不斷地炒作,人們繪聲繪色地描述。在這些人的“轉述”中給筆者印象最深的莫過于有人講該袈裟周邊飾以云龍文描金圖案和20多個燈籠。所以在27日下午筆者見到袈裟的第一眼時就盯著袈裟周邊。事實確實也如此,在袈裟的左邊與右邊分別大約有22和24個云龍文描金圖案,袈裟的最下方一長條上均勻地繡著24個燈籠,燈籠里有“福壽”等字樣。
翻閱《明史》,其清楚地記載著,整個明代對于皇帝服飾的制作要求和“享用”等方面都有極為嚴格的規定,甚至連皇帝衣服外面的飾品如玉鉤、玉帶之類也不能有絲毫的馬虎,史書記載:“玉鉤二。玉佩二,各用玉珩一、瑀一、琚二、沖牙一、璜二;瑀下垂玉花一、玉滴二;瑑飾云龍文描金?!?《明史·輿服二》卷六十六 志第四十二)
皇帝龍袍上的玉飾品是云龍文描金,而支提寺云錦袈裟周邊也是云龍文描金,怎么這么巧?難道支提寺袈裟就是明代皇帝或皇家的?筆者不敢妄斷。再查支提寺袈裟上那24個燈籠中“福壽”字樣,看看它們在大明皇家有無“對應出處”?
《明史·輿服志》“大輅”條中這樣說道:“大輅,……亭內黃線條編紅髹匡軟座,下蓮花墜石,上施花毯、紅錦褥席、紅髹坐椅??勘成系衩杞鹪讫堃?,下雕云板一,紅髹福壽板一,并褥。椅中黃織金椅靠坐褥,四圍椅裙,施黃綺帷幔。(《明史·輿服一》卷六十五,志第四十一)
由此看來,支提寺袈裟周邊飾以云龍文描金圖案和燈籠內“福壽”字樣等都在“暗示”人們:這不是一件普通的袈裟,而是極有可能與大明帝國皇家或皇帝有關。
再從織品工藝、技法與龍飾圖案造型等方面來看,支提寺袈裟應為永樂以前的大明皇家享用的極品織物。大約在今年的6月初《揚子晚報》上刊登了一篇文章,大致是講,少林寺方丈釋永信曾委托南京云錦研究所制作一件云錦袈裟。但由于之前,云錦袈裟誰沒見過,所以根本無人知曉其如何制作。對此,南京云錦研究所的同志就福建寧德支提寺云錦袈裟的制作技法、工藝和龍飾圖案造型等方面展開了深入的研究,結果發現該云錦袈裟應該為明朝永樂以前制作的大明皇家所享用的極品織物,其價值實在不可估量。
概之,鑒于上述幾個因素,我們至少可以這么說,福建寧德支提寺云錦袈裟是與明代皇家或言皇帝有關。
![]() |
責任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