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國家級“非遺”楓亭元宵游燈傳承人林春泉、劉吉石
在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仙游縣麟山宮皂隸舞榜上有名。皂隸舞俗稱“鄉人儺”,源于漢代的儺舞,也是古代官員出巡時用于鳴鑼開道、耀武揚威的儀式。麟山宮皂隸舞是楓亭鎮每年元宵出游和游燈中的民間舞蹈。
始興于宋、盛行于明的仙游楓亭元宵游燈先后被列入福建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國家級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如今麟山宮皂隸舞又被列入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標志著楓亭元宵游燈的文明傳承備受關注。近日,筆者走進千年古邑楓亭鎮,拜訪兩位第四代傳承人,感受民俗文化的榮光與輝煌,體驗堅守民間文化的艱辛與寂寞。
林春泉:
繼承保護 任重道遠
1959年開始學藝的林春泉是菜頭燈技藝的第四代傳承人,今年79歲。
當年,林春泉因興趣愛好,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師承當地老藝人吳可為,學習制作花盆菜頭燈技藝。花盆菜頭燈是楓亭元宵游燈中一道亮麗風景線,如今僅有蘭友、學士兩個社區七八位老人掌握這項制作技藝。“把菜頭燈技藝代代相傳,發揚光大,這是我一直以來的最大心愿。”談起菜頭燈,林春泉顯得十分興奮。30多年來,一年一度的楓亭元宵游燈中,蘭友街的花盆菜頭燈總是獨領風騷,廣受歡迎。
選料去皮,精雕細刻,水中浸泡,安裝制燈……這些制作工序早已深深烙刻在林春泉心上。“孔雀開屏”“雙鳳串牡丹”是林春泉最得意的作品,這些作品要用60余塊蘿卜鑲嵌、拼接、組合而成,4個人要花2天左右的時間才能完成,沒有細心、耐心、專心是做不出來的。“菜頭燈代表蘭友街的形象,是個傳統的文化產物,沿途觀眾會評頭論足,只有抱著一顆虔誠寧靜的心,才會樂在其中,不計較報酬,再苦也甜蜜。”林春泉介紹說。花盆菜頭燈底座形似花盤,鐵架圍扎,上部不同造型的蘿卜燈連綴穿梭,晚間燈火明滅,遠觀效果最佳。整個燈架長和寬約0.9米、高1.8米,菱形狀,七八盞燈綿延穿行于大街小巷,極具觀賞性和藝術性。
林春泉家里人支持他的老有所為、老有所樂,他把制作技藝毫無保留地傳給了劉德明,劉德明又讓年過花甲的弟弟劉德清也來學習,但卻鮮有年輕人問津,菜頭燈面臨著失傳的危險。蘭友老人們盼望政府能以“非遺”為契機,加大搶救、保護和傳承力度,把制作菜頭燈技藝傳承下去。
劉吉石:
薪火相傳 推陳出新
新穎的百戲彩架燈堪稱楓亭元宵游燈中的一絕。制作彩架燈取用雙鐵支作主軸,中段裝上坐墊,用鐵器佯裝各種兵器和導道,便于腳踏,或置放盤子、茶杯、花果等。底部用木架和木板釘牢,以花布遮幔,配以山水圖案作背景,由多名10歲左右的兒童,身著戲裝,扮演戲劇典故人物,凌空懸立,運轉自如,出奇制勝,扣人心弦。彩架燈融匯燈藝、戲劇、雜技和畫景等多種藝術,糅合了歷史文化、民俗文化和時代文化等多種元素。
彩架燈始于清末,至今已傳承五代。70歲的劉吉石是第四代傳承人,他同樣也是蘭友街群眾熱捧的明星。劉吉石1950年跟隨父親劉寶泉,老藝人林開玉、劉德實等人學藝,很快入了門,并使彩架燈故事題材多樣化、人物扮相現代化、燈藝畫面動態化,呈現出內容豐富、品種繁多、花樣翻新的可喜局面。
如今,年過古稀的劉吉石步履蹣跚,行動不便,但思路敏捷,聲音洪亮。他說,這與他多年愛動腦常思考有關。年年游燈,年年各異,年年精彩,如果總停留在舊樣式上,恐怕很難吸引越來越多的專家、群眾前往觀看。因此,劉吉石每年至少要更新三分之一的老節目。
安全、驚險、刺激,是劉吉石追求的技藝目標。他幾乎每一年元宵都要拿出一招新鮮的絕技來,而且他總是集思廣益,從不保守,把技藝傳給本村人的同時,他還教會了附近霞街、學士的薛金華、陳金榮、陳德棋等10多名學徒。“這項技藝是個重體力活,沒有幾個幫手不行。而且,要發揚光大這個‘非遺’項目,保密守舊也是不行的。一句話,只要有人愿意學,我愿意無償教會他。”劉吉石說,“我幾十年來做彩架燈,從沒有拿過一分錢補貼,只是近兩年每次享受200元左右的水果費。但是,這是我的選擇,我從來就沒后悔過。”
談及技藝傳承時,劉吉石說,所謂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技藝創新是關鍵,不能抱著老祖宗的傳統不放,那樣它會漸漸失去生命力和吸引力。為此,他要求徒弟們要融會貫通活學活用,不要拘泥于形式,要解放思想,敢想敢做,把彩架燈的技藝發揚光大。(陳各輝)
責編:王超
![]() |
責任編輯: |
- 2009-09-07龍海供電積極備戰國慶保供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