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公布的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里,莆田市的溝邊“九鯉燈舞”榜上有名。
九鯉燈舞源于唐代“百戲”,是一種豐富多彩的雜劇和歌舞表演,距今已有千余年歷史。據(jù)清朝張澍輯的《三秦記》載:“每歲季春,有黃鯉魚于海民數(shù)月,爭來赴之。一歲中,登龍門者,不過七十二,初登龍門,即有云雨隨之,天火自后燒其尾乃化為龍。”民間根據(jù)“鯉魚跳龍門”這一傳說,取鯉為代表,并舞弄9種魚燈,故有“九鯉燈舞”流傳下來。
莆田市黃石鎮(zhèn)和平村溝邊自然村的“九鯉燈舞”,成于宋元,盛于明清。據(jù)介紹,所謂九鯉,并非都是鯉魚,而是9種不相同的水族,包括龍(蛟)、鰲、鱖、鱸、鱺、鯉、鯽、花魚、金魚等9種。九鯉之中,蛟為首位,蛟率魚飛。九鯉燈舞就是根據(jù)這9種水族的特定外形,扎制成9種不同的魚燈。溝邊的九鯉燈舞所使用的道具和舞蹈表演形式目前全國少有,每種魚燈肚下中間裝上木把,燈內(nèi)點上洋油蠟燭,舞者著古裝,腳穿草鞋,手持魚燈,另有5人手持5支火把,4人肩扛龍門一座待后,隨著時緩時疾的鑼鈸鼓打擊樂的節(jié)奏,在雙龍珠的誘引下,進行“嬉游、覓珠、圍珠、搶珠、跳龍門”5個程式的舞蹈演繹。
溝邊九鯉燈舞的道具制作和舞蹈口訣都是家族式身教口授傳承下來,從不外傳,因此,能跳九鯉燈舞的人很少,而且溝邊九鯉燈舞以前很少出村表演。據(jù)九鯉燈舞傳承人、65歲的陳文水介紹,長期以來,九鯉燈舞一般在“龍”年才舉行一次,出村表演的次數(shù)更少。
最近幾年,隨著國家對傳統(tǒng)文藝的重視,溝邊村的老藝人們希望讓更多的群眾了解這種舞蹈,并從中獲得快樂。村里目前有陳文水和82歲的陳金文兩位老人被省里定為九鯉燈舞傳承人,他們不顧年老體邁,與村里的其他老藝人一道,組織成立了3支九鯉燈舞隊,其中一支是女子燈舞隊,經(jīng)常出村參加文藝踩街、文藝賽事調(diào)演等,通過精彩的表演,為世人揭開“溝邊九鯉燈舞”的神秘面紗。 (林劍冰 )
?
![]() |
責(zé)任編輯:周靈鴻 |
- 2010-02-22莆田荔城區(qū)首屆民俗文化周 九鯉燈舞來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