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樂遺響 長盛不衰
據考證,度尾鼓吹樂是中國民間音樂史上較為古老的樂種之一,源于北宋,原為北狄軍樂,傳入中原后,與大曲相結合,成為黃門鼓樂。經歷代不斷入閩的中原移民,把中原音樂文化與當地民間音樂相融而成。鼓吹樂可分“大鼓吹”“小鼓吹”“大棚吹”“三教吹”4大類,小鼓吹中最具特色的是《七枝譜》,也稱客板吹,相傳是宋代某藩王由南京攜帶一班鼓吹樂手入閩,后因戰亂,宮廷樂師流散各地,至度尾下蔡、云水傳授技藝,流傳至今。
度尾鼓吹樂曲牌有“掛金牌”“將軍令”“狀元游”等,與古代迎賓儀式、軍隊凱旋而歸場面相吻合。度尾鼓吹樂至今已有800多年歷史,演變過程中逐漸形成以大嗩吶為主、中小嗩吶主配音,以鼓指揮,鑼、鈸配之,構成以鼓點指揮、嗩吶主奏、鑼鼓振節的導樂性特征。鼓吹樂的調式和板式則呈現出簡樸的特征,不繁復華麗,盡顯簡約質樸之美,其吹奏特點粗獷高亢,氣勢昂揚。度尾鼓吹樂現存古典曲目221首,其中大鼓吹14首、小鼓吹46首、大棚吹11首、三教吹150首。簡譜至上世紀80年代初期還是以“上尺工還合四乙”記載,隨后才被翻譯為“1234567”。
薪火相傳 推陳出新
鼓吹樂在“文革”期間也厄運難逃,樂班遭遣,藝人改行,曲目失落,樂音沉寂。粉碎“四人幫”后,度尾鼓吹樂劫后余生,得以復蘇,并及時搶救了大部分古典樂曲。
1989年,度尾鎮著力發掘、搶救和保護鼓吹樂,重啟組建樂班事宜。三十而立的文化青年張美富有幸參與其中,如今是度尾鎮文化站站長的他回憶往事仍感慨萬千。
當年,鎮政府組織復班一事,老藝人歡欣鼓舞積極響應。從每支8至10人的上百支“十番八樂”隊中,千淘萬濾遴選出120人組建一個樂班,其工作量之大、評選難度之高可想而知。鎮里還力邀市、縣文化專家李尚清、曾錦霖、謝寶燊、李太崇等任藝術指導。張美富說:“‘文革’造成民間藝人人才斷層,當時很有必要發掘這項民間音樂,發現傳承人。當年,一個農村鄉鎮投資6萬元大興樂事,可謂‘文化大事件’。”
度峰村下蔡十番班的郭啟發就是當年脫穎而出的優秀人才之一,如今他被列為度尾鼓吹樂第4代傳承人之一。郭啟發自幼喜好音樂,14歲時自制笛子吹奏,15歲自學樂譜,進入樂班后師從第三代傳承人李玉書吹奏大嗩吶,23歲時能獨立擔任高難度的公吹演奏。至今,他仍珍藏著兩支師傳近百年的嗩吶。1989年復班后的集訓期間,他精心收集古典曲牌,為發掘、搶救度尾鼓吹樂這項“非遺”做了大量的工作。
2001年10月,中央電視臺來到度尾陳庫祠堂采訪度尾鼓吹樂,香港《大公報》也進行了專題報道;2004年10月,度尾鼓吹樂團16人護駕湄洲祖廟媽祖金身巡安澳門;度尾鼓吹樂還先后獲評全國第四屆“群星獎”、全省第二屆文化藝術匯演一等獎等,并多次參與省、市、縣重點項目的開竣工慶典……張美富如今說起這些榮譽,顯得神采飛揚、意氣風發。
![]() |
責任編輯:陳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