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化”思考
“博餅那么‘物質’,居然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不久前,一位外地朋友開玩笑地說。
近年來,某些博餅活動的獎項越設越大,豪華博餅宴屢見不鮮,從博小車一直發(fā)展到博游艇。另一方面,中秋期間,廈門各大賣場爭先恐后地推出各類博餅促銷活動,規(guī)定購滿一定數(shù)額便能享有相應的博餅資格,以博餅的形式促銷商品。這種種現(xiàn)象不禁令人心生疑慮,當下的中秋博餅究竟只是群眾性的節(jié)慶娛樂活動,還是成為一種商業(yè)競爭手段?
對此,何丙仲認為,現(xiàn)行的博餅民俗本身就是源于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糕餅商家的炒作。“狀元”由最早的月餅,變?yōu)樯钣闷罚僮優(yōu)橘徫锟ǎ酥寥缃竦钠嚒⒂瓮В@是經濟、社會發(fā)展的結果。“商家將一部分廣告宣傳費拿出來購置汽車,再以汽車吸引群眾參與博餅,這樣一來,大家從中收獲了刺激和喜樂,商家也達到了宣傳的目的,并不見得是壞事。”他認為,不管怎樣,各式各樣的博餅活動都成了重逢老朋友、結交新朋友的聯(lián)誼平臺,何況它也沒有背棄博餅最初的精神特性,不能因為它的商業(yè)性而否定其積極意義。
然而,獎品大了,爭議也來了。去年,廈門首例博餅糾紛案鬧得沸沸揚揚。某職員被公司選去參加博餅大賽,前后連續(xù)兩次博得狀元,并因此獲得兩部小汽車,但公司認為所博物品應歸公司,該職員認為博餅向來都是以個人名義參加的活動,沒理由將小汽車交由公司處理。
“這是老天爺跟博餅開了個極大玩笑!”何丙仲說,按概率來算,連得兩部小車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事前,職員與公司沒有做好約定,更體現(xiàn)了博餅與賭博的區(qū)別——賭徒總是懷著必勝的心理,博餅者卻樂在參與,賽前并沒有太多想法——意外拿了大獎,心理才起了變化。何丙仲建議,隨著獎品越來越大,作為比賽的博餅,有必要進一步明細規(guī)則。
在博餅日益“物質化”之時,如何建立健康有序的運作機制,挖掘其平等和諧的文化內涵,防止大眾的娛樂心理異化為投機心理,確實是值得思考的問題。“我們成立中秋博餅民俗文化研究會,不是研究怎么博餅,而是研究這種文化。”何丙仲笑言,“在這個少數(shù)人 ‘舉頭望明月’、多數(shù)人‘低頭數(shù)鈔票’的年代,博餅更應成為中秋節(jié)的一種文化符號。” (記者 鄭曉強 實習生 黃璐)
![]() |
責任編輯:徐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