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傅曉君 通訊員 陳曉霞 張永輝
2011年元旦剛過,由龍巖市文化與出版局和福建博物院組成的聯合考古隊,在隊長范雪春的帶領下,又來到漳平市象湖鎮的奇和洞。
這一天,他們像往常一樣小心翼翼地發掘每一地層,辨別每一塊化石。“頭蓋骨!”隊員趙蘭玉的驚叫聲震驚了在場所有的人。發現頭蓋骨,標志著奇和洞搶救性考古發掘取得重大成果。這一成果來之不易,是我市對文物考古工作高度重視、不懈努力的結果。
奇和洞頭蓋骨的發現,迅速引起了中科院和社科院專家們的關注。當時雖已臨近春節,天氣特別冷,北京專家的工作也十分繁忙,但他們接到報告后,馬上意識到這將有可能是他們一直苦苦尋找的“寶貝”,有可能是一個震驚中外考古界的重大發現,他們紛紛放下手頭工作,匆匆來到奇和洞,共同見證這一重大發現。
經過這些日子的研究分析,令專家們驚喜不已的是,這個頭蓋骨為晚期智人,屬舊石器時代晚期,距今已一萬多年。那么他從哪里來?他和我們的祖先又有著怎樣的聯系?他的出現和這里豐富的文化層以及各個文化層之間的關系,能否準確地告訴我們在這片土地下所蘊藏的歷史?專家們十分興奮說,奇和洞所要告訴人們的故事,將遠遠超出人們的預想。
從今年1月起,記者對考古活動進行全程跟蹤采訪,記錄考古發掘過程中的點滴,采訪權威專家,今天本報刊發專題報道,以饗讀者。
搶救性試探發掘 奇和洞一直有人類活動
□ 記者 王仰華 傅曉君
奇和洞坐落在漳平市象湖鎮灶頭村東北4公里,黛煙山下,海拔266米,奇和洞當地人也稱蝙蝠洞。
決定對奇和洞進行探秘發掘,緣于2007年4月開始的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市文化與出版局創新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思路,成立以市文化與出版局分管文物工作的黨組成員、紀檢組長李史明,古田會議紀念館館長傅柒生,閩西革命歷史博物館館長曾漢輝分別擔任組長的古人類、古脊椎、南海國三個專項調查組。聘請國內有關專家,從2008年8月開始,展開龍巖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一系列考古調查工作,奇和洞首次被列入調查范圍。
從2008年8月上旬起,在市財政局等部門的支持下,市文化與出版局籌資數十萬元,第一次對洞穴展開全方位調查,但幾次調查所得出的結論并不相同。2009年1月,為進一步論證奇和洞的發掘價值,市文化與出版局邀請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博士生導師金昌柱教授、黑龍江自然博物館楊秀娟研究員前往考察、論證。
究竟奇和洞隱藏著怎樣的秘密?奇和洞是否有進一步發掘的價值?2009年2月,市文化與出版局領導綜合專家的意見后采取一個“特殊”的措施,他們根據奇和洞面臨礦山開采隨時可能被炸毀的現實,決定進行搶救性試探挖掘。于是,他們在遵守文物保護法的前提下,根據有關規定,在奇和洞開挖一個小小的探溝,以解剖洞口的堆積情況。
搶救性試探發掘面臨著考驗和挑戰,令人欣慰的是,這次發掘終于傳來了好消息。在洞穴地表的鈣板層下,發現了數百件哺乳動物的牙齒化石,集中了更新世華南哺乳動物大熊貓——劍齒象群的精華:包括靈長目的猴科,長鼻目的東方劍齒象,食肉目的犬科、熊科、大熊貓科等,奇蹄目的華南巨貘、中國犀等,偶蹄目的獐、鹿、野豬、牛等。其中,靈長類(與人類最近的一個哺乳動物門類)化石數量超過福建其他地方已發現文物數量的總和。可以初步判斷,史前奇和洞一直就有人類活動。
![]() |
![]() |
責任編輯:徐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