窯址發掘,
再現閩瓷黃金歲月
福建是中國的古陶瓷大省,陶瓷文化歷史悠久,窯口數量之多,分布之密集在國內少見,不僅如此,福建還是中國古代陶瓷出口的重要生產基地。
2011年,武夷山西周原始瓷窯址和閩清大箬宋代窯址的考古發掘,再現了閩瓷發展的黃金歲月。
武夷山西周原始瓷窯址是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中的新發現,被列為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100處重要新發現之一。據考古發掘領隊羊澤林介紹,由于窯址面臨當地村民生產活動破壞,經省文物局和國家文物局批準,2011年11月對該窯址進行了考古發掘。此次發掘共揭露三處窯爐遺跡,其中一處保存較好,窯室、火膛等結構完整,形狀清楚,是我國目前發現保存最好的商周時期龍窯遺跡。羊澤林說,“從出土的一些原始青瓷來看,已經具備了比較先進的工藝,遺跡的揭露,填補了我國西周早中期窯業技術的空白。”
而在閩清大箬發掘的宋代窯址則是福建最大的青白瓷窯址之一,這項考古發掘持續近三年,經過搶救性發掘,共發現三條窯爐。分別屬于北宋中期到晚期。據考古工地負責人華鋒林介紹,大箬窯址毗鄰以往發掘的義窯、青窯等窯群,為閩清宋元大型青白瓷窯場的有機組成部分。出土的瓷器釉色圓潤、紋飾精美、胎質細膩,是宋代青白瓷的優秀代表。“更值得引起關注的是,此次窯址發掘的瓷器,與此前在日本沖繩大量發現的瓷器,相當類似。”華鋒林說,“這充分顯示了兩者之間的密切關系,也為福建外銷瓷的研究提供了科學依據。”
正如福建博物院院長吳志躍所言,考古事業是一項長期而艱苦的工作,每一項考古課題,從調查起始,田野發掘到成果發布,不僅需要考古工作者歷久經年的野外作業與資料整理、數據分析,以及專家反復的論證和推敲,才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科學結論。
2011年,福建的考古在看似波瀾不驚的日常工作中,孕育了許多發現的火花,引領著福建考古邁入2012年,也向著更大的成就穩步邁進。
![]() |
![]() |
責任編輯:陳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