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化木活字:700年的“絕活”誰來承傳
核 心 閱 讀
活字印刷術開始于隋朝的雕版印刷,經北宋畢昇發展、完善,產生了泥活字印刷。之后,元代初期農學家王禎于大德二年(1298年)創制了木活字。它是用山梨木、荷樹等雕成單字,至今有714年的歷史。
寧化木活字印刷術之所以能留存至今,與當地極盛的宗族觀念有很大的關系。目前,寧化保存的《謝氏家譜》、《藍氏乾隆譜》等印有“翠華院甸臣梓”的字樣,這些族譜,大多用木活字印刷而成。在古人的觀念中,三十年為一世,所以一般族譜大多規定三十年必須要重修,不然就是不孝。古代巨大的族譜需求,給木活字印刷提供了巨大的市場。因而專門出現了制作家譜的譜師。這些譜師,每當秋收后,就挑著字擔,到周邊鄉鎮做譜……
唯一從事木活字印刷的匠人
5月29日下午,寧化縣城西一處僻靜的房間里,邱志強和巫松根在忙著手上的刻字活,幾盤備用的木活字一個個排在木盤里,每行用竹片隔開,井然有序,櫥柜中擺放的 《蘭亭集序》木活字工藝品奪人眼球,夕陽從窗口探進,為這間清冷的臨時作坊平添了些許陽光。
他們正在雕刻著一個個木活字。邱志強是巫松根的師傅,師徒倆是目前寧化縣惟一還在從事木活字印刷的匠人。
今年34歲的邱志強隨父親學習木活字技藝已有19個年頭,傳到他是第四代了,現用的“文林堂”堂號有100多年的歷史,家里存有木活字近10萬枚。
“父親曾帶過20多個徒弟,后來都因種種原因離開或轉行,自己帶過的5個徒弟也沒能堅持下來。由于缺少生意,徒弟們紛紛轉行,傳了四代的木活字印刷技藝很可能在我手上失傳。”邱志強有些傷感。
![]() |
![]() |
責任編輯:陳楠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