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絲綢之路】
在中國古代對外貿易史上,福建,有著濃墨重彩的一筆。
鄭和下西洋從這里揚帆,“中國白”、“克拉克瓷”,從這里裝貨運出,商人漂洋過海的智慧和夢想在這里被開啟……位于我國東南沿海的福建,擁有3000公里長的海岸線和眾多港口,在海上絲綢之路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海上絲綢之路”是歷史上連接東西方文明的重要海上通道。在過去漫長的歲月里,中國和亞洲、非洲乃至歐洲、拉丁美洲的許多國家和地區,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建立了直接和間接的經濟、文化、政治聯系。這種聯系對于中國和相關國家、地區的發展起到了積極有益的促進作用,產生了持久深遠的影響。
我省的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福州市、泉州市、漳州市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口,其中福州的晚唐五代相關史跡、泉州的宋元史跡、漳州的明末以月港遺址為核心的相關史跡,不同側面展示了“海上絲綢之路”全盛時期人類文明交流的軌跡與成果,印證了世界歷史上多元文化和平共處、互相交融、共同發展的輝煌歷程。
【閩浙木拱廊橋】
一部電影《愛在廊橋》,讓許多人認識了充滿魅力的廊橋文化。近日,經過閩浙兩省的聯合申報,閩浙木拱廊橋已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此次申報的福建部分為屏南縣的千乘橋、萬安橋、龍津橋、廣福橋、廣利橋,壽寧縣的鸞峰橋、楊梅州橋、大寶橋,政和縣的洋后橋、后山橋、赤溪橋以及周寧縣的三仙橋。
閩浙木拱廊橋是典型的山地人居建筑遺產。在古代山區,跨越山脈溝壑和水流湍急的溪澗是難以解決的交通問題,而木拱廊橋的出現,正是解決了這個問題。它是古代工匠根據經驗總結出的一種由短小構件通過榫卯搭接而成的拱架結構體系,在選址、結構、材料等方面因地就勢、就地取材的特征以及它的傳統建造過程見證了閩浙地區先民長期與自然協調、斗爭的互動過程。
同時,木拱廊橋還蘊含著濃濃的地域風情。它將中國的風水觀念、民間信仰融入其中,成為體現中國山居文化、先民生產生活狀態的典范;它在建造過程中遵循的儀式和習俗以及在建成后供奉的神靈和舉行的民俗活動承載了普通鄉民趨福避禍、祈求平安的信念,是閩浙山地民俗文化、信仰文化的直接見證。
【鼓浪嶼】
提起鼓浪嶼,總與“浪漫”這個詞脫不了干系。浪漫來自于她的異域風情以及與音樂的不解之緣。
這是一個中外文化碰撞的地方。早在宋末元初,鼓浪嶼便已開拓。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中葉的一百年歷史中,隨著廈門作為福建地區早期開放的重要對外貿易港口之一,受到來自中國閩南地區、西方國家和亞洲國家等多元文化的共同影響。外來多元文化的碰撞、共存和融合,以及華人文化具有的巨大創造力和積極作用是“鼓浪嶼”獨特的文化特征。
這是一個傳統與現代社會融合的典范。近2000座具有世界各地特色的歷史建筑、當年幾乎覆蓋全島的道路網絡和市政設施都被完整地保留下來,這是中外文化碰撞留給鼓浪嶼的寶貴財富,也是全球化發展初期社會變革的杰出范例。鼓浪嶼完整的發展歷程見證了當時傳統社會融入現代公共設施向新社會形態轉變的歷史變革。它是在多元文化共同影響下發展、完善的近代居住型社區的獨特范例。同時,這個小小的島嶼還是音樂的沃土,鋼琴擁有密度居全國之冠,又得美名“鋼琴之島”。
![]() |
![]() |
責任編輯: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