蚶江海上潑水節,千人歡樂大戰
海都報組織的20名讀者在海上激戰
東南網6月3日訊(海峽都市報閩南版記者 華健 陳冷冷 陳建輝 謝向明 呂波 文/圖)龍舟飛渡,壯漢揮槳;百船出海,千人潑水……昨天端午節,泉州各地熱鬧非凡,民俗活動接連上演,讓市民大飽眼福。
上午11時,兩艘“海都號”共帶著20名潑水勇士,征戰第八屆閩臺對渡文化節暨蚶江海上潑水節,這場文化盛宴吸引約3萬閩南鄉親和同胞參與。
而在晉江安海鎮,數十人的采蓮隊伍走街串巷,驅邪祈福,引來成百上千人圍觀。泉港沙格村的海上龍舟競渡,更吸引數萬人看熱鬧。
剛剛過完兒童節的孩子們,在端午節里也不消停,泉州市區的領SHOW天地廣場,一群萌童也來了一場潑水大戰。
石獅蚶江
百船出海千人潑水祈福
昨日上午11時,在石獅蚶江古渡口附近,約3萬人在岸上瞭望海面,此時100多艘船只在游弋,滿載1000名勇士隨時“開戰”。海都報征集的20名勇士,也分乘兩艘“海都號”向海上進發。
“戰斗”很快打響,兩艘“海都號”各載6男4女,時而分開打游擊,時而整體作戰,在與其他船只交戰時,你來我往,前后追逐,空中到處是飛舞的“瀑布”。
這時,一艘大鐵船過來,這次隊員們改變了戰術,由之前的亂戰,改為6名男子排頭陣,4名女子專門提供“子彈”,輪番攻擊大鐵船,打得對方灰溜溜跑了。
在海面上,你潑我一盆,我澆你一桶,潑到身上的海水,散發出腥咸的味道,一點也不影響大家的歡聲笑語。
“你膽大,就上去試試!”除了潑水,海上抓鴨也吸引了不少人搶著上“獨木橋”,一展身手。
“只要爬上長桿抓到鴨,就可以將鴨子拿回家。”工作人員對圍觀的市民說。當然,想爬上長桿抓到鴨子可不容易,4米多長的木桿上涂滿了油,大多數挑戰者沒走上兩步就滑入水中。
一位20多歲小伙子慢慢往前挪步,在靠近鴨籠的一瞬間,一個飛身躍起撞到了開關,籠子里的鴨子掉了下來,被他一把抓在手里。
安海嗦啰嗹,兩個小朋友的扮演很搶眼
晉江安海
嗦啰嗹上街采蓮驅邪消災
昨天早上六七點起,安海鎮區的街頭就鑼鼓喧天、人山人海,安海5支嗦啰嗹采蓮隊分頭巡游。到上午9點多,在安海比較有威望的隊伍——霽云殿采蓮隊來到華星酒店,為等候多時的觀眾獻上精彩的嗦啰嗹采蓮民俗表演。
“這樣過節才有味道,生活在安海,感覺濃濃的文化氛圍,很幸福。”黃先生是土生土長的安海人,在鎮區慎中路開了一家汽車音響店,看到安海霽云殿嗦啰嗹采蓮隊浩浩蕩蕩地過來了,趕緊把旗手請進店里轉了一圈,希望以老祖宗流傳下來的傳統民俗,祈福生意興隆。
隊伍中,走在前頭的旗手和小家婆非常惹眼,分別由11歲的王家棟和9歲的顏昕怡扮演,只見旗手的臉上涂了濃濃的彩妝,而身穿紅色媒婆服裝的小家婆,則跟著師傅口中的佛教梵語節奏,扭來扭去,惹得眾人哈哈大笑,盡管滿頭大汗,但都表演得很認真。
“這是我第二次表演,很好玩!”王家棟正上五年級,幾年前開始跟著身為老棋手的父親練習,去年正式擔綱旗手角色。而顏昕怡則是從4天前開始正式練習,一旁的師傅黃素珠看得樂呵呵的,對她的表現非常滿意,“很有潛質,絕對是小家婆的最佳傳承人!”
“這種傳統儀式意為驅邪消災,祈求平安。”黃素珠介紹,此前一天就有幾十個商家工廠預定了入戶采蓮活動,“嗦啰嗹”也稱采蓮,是安海獨具的特色民俗,至今已有800多年歷史,2008年6月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
泉港龍舟競渡,激烈精彩
泉州市區
四五百個萌童玩“水仗”
“潑濕一身、幸福終生!如果你想給誰更多的祝福,就給他(她)多多潑水哦!”昨日下午4時許,泉州市區泉秀街領SHOW天地廣場,四五百個小朋友有的拿著水槍,有的直接端臉盆,熱熱鬧鬧打起來了水仗。
主辦方透露,通過這場親子潑水節,讓孩子們可以放肆地和爸爸媽媽打水仗,也希望借相互潑水,互相祈福,用水沖走疾病和災難,換來美好幸福的生活。
泉港沙格村
白天看龍舟競渡晚上看大戲
昨日,泉港沙格碼頭的海面上演著龍舟競渡的火爆場面:在震天響的禮炮和鑼鼓聲中,精壯的漁民揮灑汗水,同舟共濟,在海面上展開你追我趕的激烈角逐,吸引上萬人岸上圍觀。
1點半左右,沙格海上龍舟賽正式拉開序幕,只見2艘14米長的彩色龍舟駛出了海面。每艘龍舟都有一人敲鼓打鑼、一人船尾掌舵、劃手分左右兩列劃槳。
“這龍舟14米長,1.8米寬,沙格龍舟賽是全世界少見的設彎道的龍舟賽,龍舟需要返程轉彎,船只必須這么大。一艘龍舟共設24支槳,代表著一年四季24節氣都平平安安,風調雨順。”沙格龍舟賽組織人員王潛峰熱心地介紹。
沙格村文物管理委員會主任王錫香告訴記者,明代永樂年間,出于改造當地風水需要,沙格人造龍舟入海澳以助龍氣。舉辦龍舟賽原是為了紀念屈原,到了清代,為緬懷民族英雄王忠孝,“扒龍船”又增添新的內涵。原來明末遺臣王忠孝,追隨鄭成功父子收復和守護臺灣,青史留名。1666年四月廿八日,王忠孝客死臺灣。故鄉沙格百姓想為他“七日超度”,便利用端午節“扒龍船”之機,為王忠孝舉行招魂回鄉儀式。
此外,海上龍舟賽還和媽祖文化息息相關。原來,每年端午節早上,在隆重的祭奠儀式后,村民們都會用大轎抬出媽祖神像,并由村民扮成各種神明,繞村巡游,民間稱“出游”,以示驅障祛邪;而后把神像抬到海灘上的觀禮臺就座,觀看龍舟比賽。您瞧,沙格碼頭東西兩側戲臺俗稱“文武棚”,端午晚上還有莆仙戲看呢,人們白天看龍舟賽,晚上還能看大戲盡興呢!
相關報道>>>
潑水鬧端午 “早報號”再戰蚶江
男漢子激戰正酣
女漢子成了“落湯雞”
□早報記者 許小程 傅恒 王柏峰 文\圖
吉祥水,幸福水,歡樂海水清又清;對渡緣,閩臺緣,骨肉情緣心連心。作為每年泉州端午節的壓軸大戲,昨天第八屆閩臺對渡文化節暨蚶江海上潑水節在石獅隆重上演,上百艘“戰船”匯集蚶江鎮,在泉州灣跨海大橋南段海域,一同演繹一場激烈的海戰。與此同時,“早報號”潑水船四度起航,今年又有20多名早報讀者登船,與數萬名群眾一起感受海上潑水節的非凡魅力!
20多項民俗活動 狂歡慶端午
作為全國乃至全世界獨有的海上潑水活動,閩臺對渡文化節暨蚶江海上潑水節,不僅傳承了中原文化的古老元素,又融進了海洋文化特色,在海峽兩岸產生了深遠影響。
與以往不同,本屆對渡節不再搭建觀禮臺,取消開幕式文藝表演。不過民俗活動沒有太大改變,海上陸地近20項民俗活動交相輝映。其中,海上民俗活動有王爺船巡海、海上潑水、海上捉鴨、兩岸龍舟賽等;陸上活動有瑞獅點睛、兩岸燈謎聯猜、民俗文化廟會、攝影采風比賽、攻炮城、閩臺對渡文化講壇、閩臺美食節等。
“早報號”再度出征
狹路相逢勇者勝
20多名讀者 登“早報號”再戰蚶江
東南早報連續四年組織讀者參與海上潑水節活動。多年來,已有上百名讀者隨“早報號”潑水船出征蚶江海域。今年,又有20多名讀者應約前來。在昨天那場暴雨來臨之前,蚶江迎來了久違的艷陽,更讓20多名讀者熱情高漲。
登船、拿好水桶,中午1時許,戰船出發“迎敵”,一艘訓練有素的大船滿載小伙子拿起桶迎面潑來,大伙立刻還擊。雙方你來我往,你一桶我一桶,被潑的是海水,收到的是祝福,這是海上潑水數百年來不變的定律。兩個小時的戰斗下來,所有人都成了“落湯雞”了,但沒有人泄氣與失望,紛紛大呼過癮。
明年,“早報號”依然會參加海上潑水節,如果您今年錯過了,歡迎明年報名參加。
水槍童子軍
龍舟競渡
樂在其中
來源:東南早報
相關報道>>>
潑水抓鴨賽龍舟 海上勁刮“民俗風”
蚶江“海上潑水節”熱鬧非凡
昨日,第8屆閩臺對渡文化暨蚶江海上潑水節在石獅蚶江后垵澳古渡頭舉行。海上潑水、海上抓鴨、兩岸龍舟賽等異彩紛呈的活動,吸引了眾多市民在小長假最后一天特地趕來參觀。
□本報記者 張君琳 詹偉志 陳英杰 陳小陽 文/圖
閩臺美食節 引來“小饞貓”
昨日上午艷陽高照,臨近中午更是異常炎熱。不過從上午10點開始,就已經有市民陸陸續續來到活動現場,在堤岸邊占據觀賽位置。雖然互不相識,但他們有著相同的目的——等著看精彩的海上潑水、海上抓鴨、兩岸龍舟賽等系列活動。天氣悶熱,人們戴遮陽帽、打傘、穿防曬衣、扇小扇子,各式防曬工具輪番上場。“每年的海上活動都非常精彩,還沒到點現場就擠滿了人,晚點到就沒位置了。”頗有“經驗”的劉先生,今年端午節又早早地趕來了。
活動現場主干道邊人頭攢動,各種趣味游戲、特色美食讓人流連忘返。正在舉辦的閩臺美食節上,富有閩南特色的土筍凍等小吃、各色臺灣美食,引來不少“小饞貓”駐足品嘗。7歲的小朋友壯壯拉著媽媽,一會嘗嘗這個,一會品品那個,大飽口福。燈謎競猜、益智趣味,同樣吸引了不少市民。
刺激“攻炮城” 過足民俗癮
昨日下午臨近1點,堤岸上各種民俗節目輪番上演,風趣幽默。“矮子摔跤”節目的表演者,要一人身背穿著民族服飾、呈摔跤狀的人形道具,雙手雙腳套上靴子,扮成兩個“摔跤人”的雙腳,然后通過種種技法,使“摔跤人”做出滑稽、幽默而又逼真的摔跤動作。表演者中,有不少是老人家,圍觀的市民看了后嘖嘖稱贊,表演結束后更是報以掌聲。“這些老人家真不容易,雖然在這么熱的天里背著道具,但動作嫻熟,表演生動。”市民陳女士說,一些民俗表演很有特色,但卻在逐漸消失,這次她帶著孩子來參觀,讓孩子感受一下傳統的民俗風情。
“攻炮城”活動現場也是一片歡樂氣氛。竹架邊懸掛著兩座形似“炮城”的模型,周圍環繞一串長鞭炮,攻城“炮手”將各自事先準備好的鞭炮點燃,對準“炮城”拋擲,如果鞭炮觸發“炮城”四周的炮蕊引爆“炮城”,就為勝者。熱烈的鞭炮聲吸引來不少正在等待海上活動的市民。“看起來簡單,其實挺難的。”來自湖北的黃先生第一次看到“攻炮城”,他連連感嘆,“小游戲也是需要技巧的。”
此外,公背婆、踢球舞、踩高蹺、拍胸舞、大鼓涼傘舞等節目,同樣讓市民體驗了一把民俗癮。
選手挑戰“海上抓鴨”
船員潑水歡 龍舟競速忙
千呼萬喚中,重頭戲海上潑水節終于開始了!昨日下午1時過后,潮水逐漸上涌,兩岸同胞歡聚在古渡海濱共慶端午佳節,海上潑水活動在“放王爺船”儀式后上演。海面上,船只競渡穿梭,閩臺船員追逐嬉戲,將一盆盆海水潑向鄰船的人。水花四處飛濺,在陽光下閃耀著光芒。人們視此水為“吉祥水”“幸福水”,被潑得越多,就表示收到的祝福越多。
海上抓鴨是一項技術活,抓鴨者需赤腳走過一根長10米、涂滿潤滑劑的木樁,打開掛在木樁末端的鐵籠放出鴨子,然后跳到水里抓住鴨子。參賽者有的剛走幾步就“撲通”一聲掉入海里,有的走到木樁末端飛身而出卻抓空鐵籠,窘態百出,讓人忍俊不禁。“其實比賽結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參與時感受到了趣味。”一位成功抓到鴨子的參賽者開心地說。
兩岸賽龍舟隨后進行。一聲號令后,伴隨著震天的鑼鼓聲、舞動的旗幟,各路船員揮槳如飛,奮力向前劃,堤岸邊的觀眾則報以陣陣加油聲,為他們吶喊助威。
海陸活動互動進行,展現了閩臺對渡的文化風采和精深內涵,活動更是將節日的氣氛推向了高潮,全民狂歡。
來源:泉州晚報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5-19傳統民俗走進鯉城區幼兒園 孩子學包粽子搓湯圓
- 2014-04-29泉港虎石自然村簡辦民俗活動 省下60萬元做公益
- 2014-04-17武夷山借力上海民俗文化節開展茶旅推介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