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文化遺產日 220名刣獅好手將大鬧文都
張娟/制圖
東南網6月4日訊(海峽都市報閩南版記者 吳月芳)下周六將迎來泉州市榮膺“東亞文化之都”后首個文化遺產日,泉州市區以及多個縣(市、區)又安排了一場場豐富的文化活動,等著大家了解和認識身邊的“非遺”文化。
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中國的“文化遺產日”,今年是在6月14日。活動由“東亞文化之都·泉州”建設發展委員會指導,中共泉州市委宣傳部、泉州市文廣新局主辦。
泉州市區的主會場將設在重要的“海絲”遺跡真武廟,石獅沙美獅陣武術館將派出220名刣獅好手掀起一出熱鬧大戲。市文廣新局社文非遺科謝萬智介紹,往年非遺日活動,展示的項目比較雷同,今年的刣獅表演是重新選排的。
說說沙美獅陣的來歷:始于明代洪武年間,在嘉靖年間倭寇進攻時,沙美村民在民族英雄俞大猷、戚繼光的統率下,操練“鴛鴦陣法”,為保護永寧衛城作出重要貢獻。
獅戲的記載最早見于《漢書·禮樂志》,唐代有《舞獅子圖》,明人有《憲宗元宵行樂圖》。五祖拳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國際南少林五祖拳聯誼總會主席周焜民指出,這一項隨著西域獅子入貢而興起的游戲,由陸上絲綢之路傳至海上絲綢之路的東方大港泉州,遂有“文獅”、“武獅”之分。前者與流傳于北方的獅戲差不多,后者則融入南少林武術和陣法,發生了質的飛躍。
泉州刣獅是真刀實槍,不同于一般的舞獅。擊刺有聲,虎虎生威,配以“宋江陣”之各式陣法,金鼓齊鳴,地動山搖。這一珍貴的文化遺產主要分布于閩南地區,并傳播至海峽彼岸的臺灣省及東南亞華僑聚居地,因此而成為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相關新聞
- 2014-06-03邵武“慶六一,迎端午” 誦經典文化學傳統禮儀
- 2014-05-31青年藝術家送文化進福利院讓愛在歌舞中傳遞
- 2014-05-31弘揚端午文化促進全民健身 德化舉行皮劃艇比賽
- 2014-05-29晉江市文化館舉辦“我們的節日端午”文學活動
- 2014-05-28長泰縣全方位構建安全文化宣傳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