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省文聯、省民協近日組織全國知名村落文化專家赴閩北進行調研,他們針對當前傳統村落保護中存在的“仿古街”“假遺存”等現象發出呼吁——
活態傳承是最好的保護
專家在踏勘下梅村一處古民居外墻。
東南網3月30日報道(福建日報記者 林麗明 文/圖)
傳統村落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歷史記憶,是鄉土歷史的活化石與民間文化生態的“博物館”。經濟的快速發展帶來城鄉巨變,特別是傳統村落面貌與文化形態承受著空前的沖擊。如何在城鎮化進程中,留住這些美麗鄉愁?近日,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福建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福建省民間文藝家協會組織全國知名村落文化專家赴閩北傳統古村落進行專題調研。
名鎮名村數量我省居全國第三
梅溪兩岸流水淙淙,風雨廊下,坐著三三兩兩喝茶聊天的老人。武夷山武夷街道下梅村這個橫亙在群山之中的小村莊,自明清以來,一直是萬里茶路晉商南下采購茶葉的起點。
當年與晉商合作的下梅鄒氏,創辦了商號景隆號,每年獲利百余萬兩白銀,建豪宅七十余座。如今,這些恢宏的老建筑訴說著曾經的輝煌。其中鄒氏家祠仍是下梅村標志性古建筑,也是武夷山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祠堂,門樓氣勢宏闊,磚雕圖案豐富多彩。
“下梅古村整體性完整,在中國現存的古村落中獨具特色,而且人文氣息濃厚,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藝術價值。”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劉華贊嘆道。
相對而言,我省的傳統村落保護走在全國前列。2000年,我省在全國率先提出生態省建設;在全國大量村鎮空心化、空殼化的情況下,我省各級政府和各地群眾共同參與了許多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的保護。
去年11月,全國第三批傳統村落公布,我省52個村落名列其中,從而使全省的中國傳統村落數量上升到125個。同時,在全國名鎮名村排行榜上,我省以85個村落的數量,位列全國第三。有數量,也重質量。“從2014年起,我省連續5年,每年挑選10個村落,省財政對每個村落提供500萬元的經費支持,并要求當地政府予以配套。緊接著專家、規劃團隊、維修隊伍一一跟進。”中國文物學會副會長、省文物局原局長鄭國珍介紹說。
我省開展了歷時10年的傳統村落、歷史文化名鎮名村調查研究與室內整理、建檔等工作,完成了國家文物保護科學與技術研究課題《中國歷史文化名鎮(鄉)、名村的保護現狀與發展對策——以福建歷史文化名鎮(鄉)、名村研究為例》,為進一步加強傳統村落、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管理與傳承利用提供基礎資料、科學依據和技術支持。
保護鄉土建筑地方政府要有擔當
陽春三月,桃花盛開。在尤溪縣洋中鎮桂峰村,整個村莊依山就勢分布于三面山坡上,層層疊疊,錯落有致。這些大厝主體皆為穿斗式二層歇山頂木結構,斗拱翹角,蔚為大觀。桂峰村自北宋名臣蔡襄之九世孫蔡長于宋淳祐七年(1247年)肇基以來,迄今已760多年。雖說歲月流逝,許多房梁柱子上仍可見許多巧奪天工的木雕。
“不少老房子開始木柱朽蝕,或傾斜,或坍塌,如今這里游客不絕,防護措施亟待加強。”西安建筑科技大學教授、建筑文化研究所所長祁嘉華教授十分惋惜地說,由于大量農村人口進城務工,不少傳統村落逐漸“老齡化”、“空巢化”,一些有價值的文物建筑精美構件等被文化販子盜賣。這些文化販子以購買“舊木料”為名進行拆除后,轉賣給旅游企業、景區或國外收藏者。
在泰寧新橋鄉大源村,一處古民居上的金色燈杠十分引人注目,雖歷經日久天長的煙火熏繞,色澤仍十分鮮艷,雕件保持完好。專家們建議,要盡快建立起安防系統,防止這一重要文物落入盜賊之手。
“傳統村落鄉土建筑保護的技術力量匱乏,讓人擔憂。”廈門大學建筑系教授戴志堅說,長期以來,由于鄉土建筑市場的萎縮,建造、修繕鄉土建筑的民間工匠紛紛改行,熟知鄉土建筑形制樣式和特色工藝的工匠大師已經后繼無人,他希望有關部門盡快制定有關鄉土建筑保護維修的扶持政策。
要活態傳承也要讓村民受益
保護古村落,不僅要保護古建筑,還要注重活態傳承,保護當地村民生產和生活的文化和習俗。
閩北地區的飲食文化給專家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邵武市和平古鎮早在后唐年間就已形成街市,明萬歷二十年(1592年),和平鎮建城堡,“九曲十八彎”的古街和縱橫交錯的古巷道,加上眾多的古民居,這里形成了罕見的城堡式古鎮。古鎮街道上豆腐坊林立,豆腐花飄香。專家們在品嘗了各式豆腐汁、豆腐腦之后,贊不絕口,還不忘發微信向親朋好友推薦。
“對于城里人來說,不僅古民居是觀光對象,農民本身的生產、生活習俗,也是一種觀光資源。”第一次來到福建的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劉曉鋒說,這一點我們可以向韓國學習。韓國人講究身土不二。比如,在其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地河回古村,游客們就可以喝到美味的大醬湯,品嘗到當地的美食和佳釀。劉教授認為,村民對當地的風土特別熟悉,他們展示出來的生活習俗是最有魅力的。因此,在國外世界級文化遺產村落,在陳列鄉土特產的地方,都有當地民俗表演。
東北大學設計系主任趙托教授曾經參與過廣東一處古村落的保護與開發項目,他深有感觸地說:“古村落的保護開發和利用,要和村民的利益聯系起來,要提高村干部、村民的文物保護意識。”
由于過去主要以GDP來考量地方主官的政績,不少領導干部對傳統村落的保護意識淡漠,對鄉土文化的認識也停留在旅游開發上,導致不少地方往往片面追求傳統村落鄉土建筑的經濟價值,“重開發利用,輕保護管理”的現象相當普遍。一些具有重要價值的鄉土建筑因保護管理不善遭到損毀,特別是出現了開發性破壞,使傳統村落成為一個“文化空殼”。
專家們認為,在保護古村落過程中,切忌為追求政績而急功近利,搞“千村一面”的形象工程,大量新建“仿古街”“假遺存”,破壞傳統村落原真性文化特征和原生態自然環境。此外,傳統村落保護利用要與改善農民生活需求相結合,確保村民在保護開發中獲取收益,讓開發利用成果惠及全體村民。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5-03-30貫徹落實《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電視電話會議在京舉行
- 2015-03-24三元區舉辦創建國家公共文化示范區系列活動
- 2015-03-24建甌鼓樓 “閩源文化大講壇”首場開講
- 2015-03-24中共中央、國務院:營造鼓勵創新的文化和社會氛圍
- 2015-03-23加強文明旅游工作 傳播文化大國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