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家書看林則徐的家國情懷
言傳還需身教
因夫人體弱多病,林則徐原以為“此后斷難望其握管”,不想卻收到“太太所寫箋紙楷字信三張,工工整整”。1844年初在伊犁戍所,喜出望外的他寫了回信,不厭其煩地教夫人養目之法:挑眼鏡,“白煮海參,每日食兩條”。
現存的林則徐家書多數寫得較長,幾乎每封都花很大篇幅講述他的住地見聞、與人交往等情況。“這多少有點奇怪。按常理,這些事情似乎不必對家人細說。” 許維勤注意到這一細節,細品之后,又體味出林公的良苦用心:他在效法父親林賓日的身體力行,用自己待人處事接物的態度,影響下一代。
作為一名私塾先生,林賓日教導兒子的學習方法是“諄諄然,循循然,不激不厲,而使人自樂于向學”。林則徐還憶其兒時,看到母親通宵忙于手工活以補家用,想“代執勞苦”,母親陳帙反而正色地說:“男兒務為大者、遠者,豈以是瑣瑣為孝耶?讀書顯揚,始不負吾苦心矣。”這些言傳身教,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林則徐。
福建省圖書館藏一封手跡原件,記錄了父子間的一次學問切磋。其時林則徐在江蘇巡撫任上,林汝舟準備科舉應試。如何得心應手寫文章?“吾家藏書最多,一意在于是,三年當可觀也。”林則徐在信中說:始能讀,次能記,次能用……故口誦目覽手抄,則下筆汩汩然來,自有汁漿也。強調“用意用筆,忌與人雷同,尋常意、習見語勿用”。
有趣的是,他指導兒子大考之前“不為事累”,要到大自然中尋找靈感,因為“山水與吟詠,尤相觸發也”。由此又扯到“江東行舟最險”,“非順風平水,不可乘船,或徒步或肩輿為妥”,這番“嘮叨”足見舐犢情深。
忠孝之家,子孫未有不綿遠而昌盛者。一封家書中,林則徐饒有興致地和家人探討“傳奇”的閱讀體驗。他說“看《桃花扇》甚好”,因為“可發忠義之氣”,又問:“何不再買《琵琶記》與家中諸人同看?” 認為“此是教孝文字,可寶,可寶”。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相關新聞
- 2014-03-13歷史名人Q版漫畫萌翻網友 手繪陳嘉庚林則徐形象
- 2014-02-27福建將出版《福建家訓》收錄林則徐、朱熹等名人家訓
- 2013-11-22林則徐成“福建形象代言人” 獲網友29.4%支持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