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則徐史跡展
林文忠公祠堂正門
林文忠公祠堂牌樓門
東南網(wǎng)6月23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
文化名片
林則徐(1785年—1850年),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是清末我國杰出的政治家和民族英雄,其領(lǐng)導(dǎo)的“虎門銷煙”震驚中外。其一生從政四十年,“歷官十四省”,與家人書信往來頻繁。這些家書內(nèi)容廣博,涉及政事、軍務(wù)、家教諸方面。字里行間,拳拳報國之心,殷殷愛子之意,讀來令人動容。綜觀林氏一生,為官有道,教子有方,堪稱一代人臣典范。
福州市澳門路有片紅墻環(huán)繞的臨街建筑,牌樓形墻的門額橫書“林文忠公祠堂”。林則徐逝世55年后,即1905年,門生和鄉(xiāng)人為祭祀他建了這座專祠,現(xiàn)為福州市林則徐紀念館。館藏一封家書原件,文中一段訓子“首以戒懶為要”,事因林則徐發(fā)現(xiàn)三子所寄文稿均由別人代抄,想起“我從前所讀文章,每夜常背錄三五篇”,故有“年輕之人寫字豈是難事”之嘆。
網(wǎng)名“薇薇林”的一位“80后”,創(chuàng)作了一本漫畫書叫《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xiàn)了呢》。這位女漫畫家本名林記,父親起這個名字,是希望女兒記住林家的歷史,因為她是林則徐第七代直系后裔。對“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這句話,林記謹記于心,因為父親生前常掛嘴邊。
受屈而不怨尤
1842年8月11日,時年58歲的林則徐自西安出發(fā)赴戍伊犁。臨行前,他向家人口占兩首志別,其中的“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成為激勵人心的不朽名言。過了十天,林則徐行抵甘肅平?jīng)霭姿A,收到家中寄來的喜信,得知自己有了孫子。給夫人鄭淑卿、長子林汝舟回信時,他說:“計兩三年來,惟此一事令人開顏耳。”
此時東南戰(zhàn)事激變,鎮(zhèn)江失陷等消息相繼傳來。林則徐在家書中不忘國憂:“看來逆夷竟不歇手,不止據(jù)有江以南而已。究竟揚州、清江等夷情如何?如有的確信息,可即寄來。”
滯留西安期間,林則徐曾向當?shù)毓賳T轉(zhuǎn)送在揚州刊刻的《炮書》,希望能如法制造新式大炮,以有效抵御外敵入侵。“日來陜省鑄炮之舉有無頭緒?”因有此牽掛,他囑托家人“可查訪及之”。
崆峒山危崖聳立,如縹緲仙境,為當?shù)刈钪帯A謩t徐觸景生情,又想起杜甫“防身一長劍,將欲倚崆峒”那句詩,決定給孫子取名“賀峒”,寓“并祝軍務(wù)作速平定”之意。
廣州禁煙被貶后,林則徐將搜集到的外文資料贈送魏源,寄望“師夷而制夷”;開封治水半年,累得鼻出血;趕往西安中途,又因瘧疾發(fā)作,痛苦不堪……“在逆境之中,愛國之心依然不改。”從事地方史研究的福建學者官桂銓認為,這種高貴的品格在林則徐身上格外突出。
上世紀60年代,臺灣出了一本《林則徐傳》,被稱為“確立新傳記的典范”。作者林崇墉是傳主的玄孫,以其切身感受,贊許文忠公“一生任事而不牟利,盡瘁而不熱中,臨難而不退避,受屈而不怨尤”。福建社科院研究員許維勤評論這一精辟的概括,實際上也包含了對其家風的一種肯定。
發(fā)配期間,時人“竊為不平”,林則徐卻能“受屈而不怨尤”,一如既往地關(guān)注口岸防務(wù)和邊疆開發(fā),在任何位置上都閃亮發(fā)光。許維勤認為,這既反映出林則徐以國家、民生為念,不計個人榮辱的崇高境界,也是他坦蕩、淡泊的性格體現(xiàn)。
言傳還需身教
因夫人體弱多病,林則徐原以為“此后斷難望其握管”,不想?yún)s收到“太太所寫箋紙楷字信三張,工工整整”。1844年初在伊犁戍所,喜出望外的他寫了回信,不厭其煩地教夫人養(yǎng)目之法:挑眼鏡,“白煮海參,每日食兩條”。
現(xiàn)存的林則徐家書多數(shù)寫得較長,幾乎每封都花很大篇幅講述他的住地見聞、與人交往等情況。“這多少有點奇怪。按常理,這些事情似乎不必對家人細說。” 許維勤注意到這一細節(jié),細品之后,又體味出林公的良苦用心:他在效法父親林賓日的身體力行,用自己待人處事接物的態(tài)度,影響下一代。
作為一名私塾先生,林賓日教導(dǎo)兒子的學習方法是“諄諄然,循循然,不激不厲,而使人自樂于向?qū)W”。林則徐還憶其兒時,看到母親通宵忙于手工活以補家用,想“代執(zhí)勞苦”,母親陳帙反而正色地說:“男兒務(wù)為大者、遠者,豈以是瑣瑣為孝耶?讀書顯揚,始不負吾苦心矣。”這些言傳身教,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林則徐。
福建省圖書館藏一封手跡原件,記錄了父子間的一次學問切磋。其時林則徐在江蘇巡撫任上,林汝舟準備科舉應(yīng)試。如何得心應(yīng)手寫文章?“吾家藏書最多,一意在于是,三年當可觀也。”林則徐在信中說:始能讀,次能記,次能用……故口誦目覽手抄,則下筆汩汩然來,自有汁漿也。強調(diào)“用意用筆,忌與人雷同,尋常意、習見語勿用”。
有趣的是,他指導(dǎo)兒子大考之前“不為事累”,要到大自然中尋找靈感,因為“山水與吟詠,尤相觸發(fā)也”。由此又扯到“江東行舟最險”,“非順風平水,不可乘船,或徒步或肩輿為妥”,這番“嘮叨”足見舐犢情深。
忠孝之家,子孫未有不綿遠而昌盛者。一封家書中,林則徐饒有興致地和家人探討“傳奇”的閱讀體驗。他說“看《桃花扇》甚好”,因為“可發(fā)忠義之氣”,又問:“何不再買《琵琶記》與家中諸人同看?” 認為“此是教孝文字,可寶,可寶”。
留錢又有何用
每年清明節(jié),林記會跟家族成員先到福州市林則徐紀念館集中,然后同往林則徐墓地祭掃。小時候,姑婆林子東,這位早年投身新聞戰(zhàn)線的老革命,會給晚輩講一些文忠公的故事。
除夕之夜,林家后人的家宴還必上“素炒豆腐”這道菜。林則徐幼時家境貧寒,破屋三椽,一燈在壁,長幼以次列坐,誦讀于斯,女紅于斯。據(jù)說只有到了大年三十,全家才能吃上一頓素炒豆腐,油燈才有兩根燈芯。
相傳林賓日給林則徐留下一副對聯(lián):“粗衣淡飯好些茶,這個福老夫享了;齊家治國平天下,此等事爾曹任之。”承此家風,林則徐也給后人留下“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么”那副名聯(lián),去世時除了田屋產(chǎn)業(yè),沒有多少現(xiàn)銀分給兒子。
1839年,林則徐虎門銷煙。1985年,他的五世孫凌青代表中國政府向聯(lián)合國遞交收回香港主權(quán)的《中英聯(lián)合聲明》。據(jù)凌青生前回顧,剛進外交部工作時,周總理對他說:“林則徐的后代搞外交就更要愛國了。”
“國家”在英語詞匯中有三個單詞能代表,對應(yīng)漢語的故土、民族國家、政治性國家體制之意,俱與“家”無涉。而在有宗法制傳統(tǒng)的中國,人們難分“國”與“家”。拜讀林公家書,會發(fā)現(xiàn)這種家國情懷躍然紙上——
風雨飄搖之中,林則徐被排擠戍邊,難免會有牢騷。一接夫人家書,念及“老婢與老兵恰是偕老,其如天各一方何”,不免黯然神傷。回信說自己除了“今于無聊之中,只以攝病為首務(wù)”,便是修拾廢園、疏池通水,日就其中種花種蔬觀弈,慨嘆“如此混過日子,深覺時光可惜,春景可傷”。即便如此,在給夫人寄來的詩稿潤色時,林則徐略易數(shù)字豪言:“金甌若缺憑誰補,寶劍雖藏尚有神”,流露出英雄本色不改。
正因如此,林則徐家書及家訓中的種種告誡,不但于家有利,亦有補于世。今天的福州市林則徐紀念館,展示著林公“十無益”家訓,提醒駐足的游人“存心不善,風水無益”、“不孝父母,奉神無益”……
館長陳繼勇說,這個傳世家訓雖然只有短短十句話,卻飽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其中的寓意與當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dǎo)的“文明、和諧、誠信、友善”十分契合。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3-13歷史名人Q版漫畫萌翻網(wǎng)友 手繪陳嘉庚林則徐形象
- 2014-02-27福建將出版《福建家訓》收錄林則徐、朱熹等名人家訓
- 2013-11-22林則徐成“福建形象代言人” 獲網(wǎng)友29.4%支持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