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泉籍華僑青年參加南僑機工車隊,奔馳在“抗戰輸血管”——滇湎公路上。
1937年,駐華日軍悍然發動“七七事變”,日本開始全面侵華,抗日戰爭爆發。記者了解到,主要旅居在東南亞各國的泉籍華僑當時雖然身居異域,但心懷祖國,紛紛建立抗日救亡的各種團體,籌募大批捐款和物品寄回國內支援前線,主動請纓回國參戰,開展了聲勢浩大的抗日救亡運動。
團結抗戰 成立抗日救亡團體波瀾壯闊的抗日救亡運動席卷了東南亞華僑界的每一個角落,其規模之大、范圍之廣、人數之眾、時間之長、力量之強、影響之巨都是空前的,分布在東南亞的泉籍華僑以“組織華僑千百萬,復興民族一條心”為行動口號,建立了許多抗日救亡團體。
1931年“九一八事變”發生后,11月26日,菲律賓163個華僑團體(包括91個救國會)代表3000人在馬尼拉舉行全菲華僑救國代表大會,發表宣言,通電國民政府,要求立即以武力收復失地;并達成加強宣傳日軍侵華真相、抵制日貨、籌募捐款、航空救國等一系列決議。會后成立菲律賓華僑救國聯合會,推舉南安僑胞曾廷泉為主席。
由宋慶齡等在上海發起組織的中華民族武裝自衛會成立后,經南安僑胞高劍峰、鄭顯玉和晉江僑胞許立、沈爾七、鄭炎火5人一起籌備,于1936年初在馬尼拉成立分會,各界華僑參加者達數百人。
1937年7月16日,旅菲各華僑團體聯合組成由晉江僑胞李清泉任主席的菲律賓華僑援助抗敵委員會,并在各省市設立分會。1938年還組織菲華最大團體之一——菲律賓華僑各勞工團體聯合會,施喚醒、沈福水、高劍峰、沈爾七等幾任秘書長都是泉籍華僑。至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全菲成立的143個華僑抗日團體,絕大多數由泉州僑胞出任主要領導人。
為統一領導東南亞各國華僑的抗日救國運動,1938年10月10日,“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簡稱“南僑總會”)在新加坡召開,成為東南亞華僑救亡斗爭的最高組織。大會之后,各代表回到原僑居地,先后建立68個籌賑分會。當時,在總會和分會擔任重要職務的泉州僑胞比比皆是。他們在各僑居地號召廣大華僑“各盡所能,各竭所力,增籌款項,推銷公債,以救濟中國抗戰中之難民”。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5-07-28國新辦發布抗戰勝利70周年紀念活動標識
- 2015-07-24紀念抗戰應注重挖掘“地方題材”
- 2015-07-24在抗戰歌曲中重溫鮮活歷史
- 2015-07-24測抗戰知識 壯愛國情懷
- 2015-07-24銘記抗戰史 讓中國腰桿挺得更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