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情人節(jié)
七夕節(jié)之所以也被喚作是“中國的情人節(jié)”,是由于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參與了其中。牛郎織女的故事被稱為中國四大民間故事之一,至少在西漢初年,這個神話傳說就已經(jīng)盛行于民間。漢初的《古詩十九首》中就寫他們的故事說: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fù)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傳說講,牛郎父母早亡,被哥嫂趕出家門,只與一頭老牛為生。老牛有靈性,促成了他和下凡織女之間的情緣,牛郎織女遂結(jié)成恩愛夫妻,育有一兒一女。但天庭發(fā)現(xiàn)了私自下界與凡人成婚的織女,將她押解回上天,牛郎在老牛的幫助下用扁擔(dān)挑著一兒一女追趕織女。就當(dāng)夫妻二人將要會合的時候,王母娘娘用金釵在他們兩人之間劃出一道銀河,讓他們隔河相望而無法相親。最后,是喜鵲有感于牛郎織女的愛情,每年七月初七,成千上萬的喜鵲在銀河上搭起一座鵲橋,牛郎織女才能一年一度相會一次。這就是“金風(fēng)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shù)?!?/p>
我們看故事的人,總是憤恨為何天庭要拆散一對恩愛夫妻,總是不滿為何王母娘娘要設(shè)置障礙。其實,這樣的故事,正是以形象化的演繹,傳遞著真實化的道理,那就是:
人生永遠(yuǎn)存在著情欲和法理之間的對立沖突,情與理,是相生相伴的一對矛盾。
天條規(guī)定仙人與凡人不能結(jié)合,這代表的是法理;
織女與牛郎就是要兩情相依,這代表的是情欲;
押解織女回天庭,這象征著法理的執(zhí)行;
銀河劃下的距離,這象征著人世間總有逾越不了的距離、現(xiàn)實中總會存在的障礙;
而一年一度得以相會一次,就是在情與理之間留存的彈性空間。
所以探討天人和凡人之間能不能結(jié)合、追問牛郎和織女能不能在一起,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任何時代、任何社會、任何人,都要不得不去面對情與理之間該如何抉擇、如何平衡的考驗。如果偏重情欲多了,就必然要交付法理的代價;如果背負(fù)法理多了,又必然要償付情欲的喪失。
對于社會規(guī)律也是這樣。有時候情欲泛濫,就宣揚“存天理,滅人欲”;有時候法理沉重,就開始倡導(dǎo)解放人性、肯定人情,比如歐洲文藝復(fù)興的發(fā)起、中國《牡丹亭》的產(chǎn)生,等等。
法理和情欲也可以不是決然對立的,而是互相平衡的關(guān)系。比如這個民間故事里,王母娘娘連銀河都能造就,難道打散一群喜鵲做不到嗎?當(dāng)然不可能。但是她和天庭偏偏就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允許了鵲橋的存在,讓牛郎織女有一個宣泄情感的通道,讓世人也有一個圓滿喜劇的寄托。這就是情與理之間重疊餛飩的一個合理空間。
閨中女孩兒們遙想著牛郎織女的掙扎與幸福,也在七夕的星空下許愿,希望為自己求得一份好姻緣。所以,。所以,。
其實,女孩子們的乞求許愿,與其說她們在求一段愛情,不如說她們是在求一個良人,更不如說她們是在求一個人生。
這就涉及到古人的生活方式與婚姻觀念:
在古人看來,女兒在家是客,是暫居于娘家,只有當(dāng)她出嫁、嫁到了終身仰仗的夫家、嫁往了托付整個大半生的外姓家庭里,那才算是“有家”。所以:女有夫,就叫“有家”;相對應(yīng)的,男有妻,叫做“有室”;男女成婚,。所以:#FormatStrongID_18#;相對應(yīng)的,#FormatStrongID_19#;男女成婚,。
因此,女子出嫁,叫“歸來”,是回歸到了命中注定、三世有緣的屋檐下。古語稱女孩嫁人,就叫“之子于歸”。
![]() |
![]() |
責(zé)任編輯: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