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街的文化創意公司大拾堂內,何冬冬老師帶著學生們在東西塔前自制“糖粿”。 (戴涵琦 蘇艷蓮攝) 傳統祭拜 祈求佑護 七夕被稱為牛郎織女一年一度相聚的日子,在泉州地區,這一天是“七娘媽生”,在農村或者有小孩子的城市家庭中,都被成當成重要的節日。 在“80后”晉江內坑尤女士看來,最近幾年,七夕慢慢成為“情人節”,兒時,七夕是“七娘媽生”。每年的這一天,母親提早買來“七娘媽亭”,臨近中午,擺上供品,讓她和兄弟姐妹們拜拜,而后燒掉“七娘媽亭”。母親祭拜時,往往要念叨一些語言,祈求“七娘媽”保佑孩子健康成長、學業有成。 據悉,七夕這天,有16歲以下孩子的家庭會為孩子過節,祈求佑護,所以,這一天也被稱為“小孩節”。 泉州民俗專家傅孫義介紹,泉州民俗將“七娘媽”視為婦幼保護神,將農歷七月初七作為“七娘媽”神誕,加以慶祝、祈福。 在嬰兒剛出生的第一個“七娘媽”生,要拜“七娘媽”為“契母”(閩南語,即義母、干媽的意思),祈望嬰孩長大后聰明、伶俐,會讀書,以后成為有用的人。第一次的“頭契”儀式很隆重,要制作或者購買紙糊的“七娘媽轎”、“七娘媽亭”,張掛“七娘媽燈”,辦有七碗一飯、七杯水酒、七種果子的供品,經濟條件好的,還會準備香菇、木耳等七樣干貨。當然,還要買胭脂、扎花、粉等讓“契母”打扮。“在中午12點之前要完成祭拜。”傅孫義說,點香、“燒金”、放鞭炮,燒“轎”“亭”,再將“轎”“亭”余下的骨架扔到在厝頂。 孩子長大到了16歲,就要“洗契”,“洗契”儀式與“頭契”一模一樣。寓意“七娘媽”保佑孩童長大成人,保佑照顧的職責完成了。 傅孫義說,七夕不僅是“七娘媽生”,也是乞巧節。在古代這一天,未婚的少女,會單獨或者與姐妹伴一同拜“七娘媽”,乞求“七娘媽”傳授她們紡織、制鞋、縫補等技能。 |
其它熱圖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