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8月27日訊(福建日報)日前,閩東古鎮斜灘發現了保存70余年的《戰生詩刊》小報。上個世紀40年代,這份宣傳抗日救亡的抗戰詩刊風行一時,如今,成為珍貴的抗戰史料。
近日,筆者專程拜訪了《戰生詩刊》創辦參與者之一郭公木的后裔,耄耋之年的郭峰老先生。他撫今追昔,回顧了抗戰時期,家鄉斜灘的工商、教育、文化各界人士曾以各種各樣的方式方法進行對敵斗爭,支援抗日運動,開展了如火如荼的抗戰宣傳。馬來西亞愛國歸僑盧少洲與斜灘賢達志士郭公木、何紹蘭、何鳳丹、韋義夫等人,共同創辦《戰生詩刊》宣傳抗日救亡,在壽寧留下了一段民主人士的愛國佳話。
1937年“七七”事變后,斜灘的社會賢達對抗戰時事備加關注,利用船運的便利,每天都會看到從福安寄來、由福安農校教師游通儒先生主編的《戰生日刊》。這是一張油印小報,內容是前線戰訊、戰役地圖等,編得很好。臺兒莊大會戰義勇軍炸沉日艦“出云號”的勝利消息由這張小報傳到斜灘時,聞者歡欣鼓舞,有人還當街買酒,開懷痛飲,以示祝賀。
在這張小報的影響下,斜灘進步文人遙相呼應,創辦不定期的油印詩刊。創刊號舉辦折枝詩唱,發起詩歌會,以“戰生”二字征詩競賽,借以宣傳呼吁全民奮起抗戰,抵御外侮,不當亡國奴。詩刊征稿啟事發出后,福安、霞浦、三都等閩東各縣以及連江、福州等地人士投稿不下千章,相繼被選中登載在詩刊上。自1939年~1945年間,斷斷續續出版了22期,從第3期起即以《戰生詩刊》冠名。
“不戰除非身死日,舍生莫待國亡時”“寧戰沙場還馬革,不求塵世老羊裘”“若生無用何殊死,惟戰能存不恤危”“戰生二字義分明,不戰如何可得生”——郭峰老先生印證說,這幾首詩句是10年前,當地文化中心籌辦“紀念抗戰勝利60周年”活動時,他在已故的盧少洲的兒子盧紅伽家中,發現保存60余年的《戰生詩刊》創刊號、第16期以及1945年“8·15”日寇投降的號外等3張8開雙面刻版油印小報樣張上抄錄的折枝詩句。
抗戰時期,斜灘望族儒家、愛國歸僑詩人盧少洲一家致力于抗日救亡運動,寫下了許多激勵斗志的詩篇。他與伯父雁洲、兒紅伽、女雙修三代四人均以詩著名,在《戰生詩刊》上發表了許多震撼人心的詩作,曾傳誦一時。如盧少洲1939年所作的《聞祖國戰訊》:“大陸將沉豈有家,洶洶豺虎正磨牙;劍頭含蜜心何險,釜底抽薪計未差。自閃孤光窮海月,半凝碧血戰場花;疊山壯句吾能誦,也鑄昆吾待斬邪。”其女盧雙修的一首五言詩《時事有感》也為時人所傳誦:“萬骨搏新土,誰支大廈傾。人民懷敵愾,壁壘出奇兵。橫海樓船壯,連云鼓角鳴。終當凱歌樂,重譜舊生平。”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消息傳來,斜灘民眾隆重慶祝,鎮上各商家減價三天優惠顧客,沿街張掛各式自制飛機燈、戰艦燈、升天鳴炮燈,張貼各種慶祝勝利圖畫,還有很多紅綠標語。三村五境群眾聞訊趕來參加游行,鳴放勝利神銃(禮炮)101聲后,數千人的游行隊伍高呼口號,敲鑼打鼓,繞村一周,盛況空前。斜灘文人通宵達旦趕編印刷千余份《戰生詩刊》號外,當天散發給了市民,抒發抗戰勝利的喜悅。
![]() |
![]() |
責任編輯: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