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從柜子里拿出珍藏至今的新四軍臂章和中國人民解放軍胸章。
李如祥和老戰友一起打臺球。老人們很鄭重地戴上了軍功章和紀念章。
重孫女的一個吻,對李老來說就是無限的幸福。
▲ 李老回憶起70年前的抗戰點滴,仍然慷慨激昂。
東南網8月27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林輝 通訊員 余福 圖/文)7月20日下午,細雨霏霏,我們一行來到三明市梅列區牡丹新村李如祥老人家中。李老1922年出生于安徽省長豐縣,從小就給地主老財家放牛,1939年8月參加新四軍,成為一名衛生員,參加過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先后榮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四次、四等功一次,離休前是原三明地區防疫站站長。談起70多年前的抗日烽火歲月,老人打開了話匣子。
“我們在團政委廖成美的帶領下,在柏家圩打了一場硬仗呢。”李如祥老人告訴我們,1939年8月他在安徽參加新四軍時,是二師六旅十八團的衛生員。1942年,淮南抗日根據地進入了最艱難的時期。3月的一天,他隨著連隊在安徽定遠縣柏家圩伏擊日軍的一支小分隊。上午11點戰斗打響,由于敵人武器精良,戰斗一直持續到下午3點。廖政委身先士卒與全連官兵猛打硬拼,在兄弟連隊的配合下,這次戰斗打死打傷日軍80余人,俘虜了3名日本傷兵。“這一仗呀,狠狠地打擊了小鬼子的囂張氣焰。”想起當年的情景,李如祥依舊神情激動。
定遠縣的謝家圩,由于日軍的封鎖,加上自然災害等原因,糧食和各種軍需品緊缺,造成我軍民生活非常艱難。
李如祥老人說,那是1941年6月的一天,他們組織了一次大規模的反掃蕩戰斗,十七團和十八團各動用9個連的兵力向謝家圩進攻。戰斗一打響,他就奮不顧身地沖過敵人的火力網,將傷員包扎好,背到安全地帶。這場戰斗,李如祥一個人就背下了20多名傷員。“這場戰斗歷時15天,擊斃敵人180多人,繳獲了一大批軍用物資。這些物資可給我們解了燃眉之急呀。”
![]() |
![]() |
責任編輯: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