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計劃效果初顯
“福建木偶戲傳承人培養計劃”實施以來,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在普及木偶戲知識和欣賞方面,我省已在50多個學校開展“百場木偶進校園”活動,建立了近20個公眾木偶社團組織,培養了數以萬計的木偶戲欣賞者。
在培養傳承人方面,全省已有近200名潛在從業者接受了藝術院校的專業培訓;已確認福建木偶戲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15名,省級代表性傳承人25名,市級代表性傳承人83名,并給予相應的經費資助。
此外,2009年,我省完成對福建木偶戲的普查,并建立專題數據庫,使59個劇目及70位傳承人的相關資料得以保存;2008年到2010年,先后建立了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苑、泉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泉州嘉禮(提線木偶)館等10多個新的傳習基地和交流展示場所;泉州市木偶劇團正著手搶救復排時長達10個小時的經典傳統劇目《目連救母》。
2007年以來,泉州市木偶劇團、漳州市木偶劇團、晉江市掌中木偶劇團先后訪問了美國、英國、日本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接受了數十名外國從業者拜師學藝;2009年,泉州市木偶劇團和漳州市木偶劇團分別被國際木偶聯會中國中心命名為“藝術交流泉州實驗基地”和“藝術交流漳州實驗基地”。
“這些活動對普及木偶戲,提高民眾的認知度和欣賞能力起到了積極作用。現在,招募木偶戲學員時,報名人數大幅度增加。”省文化廳相關負責人介紹。
“非遺”保護模式的啟示
作為“非遺”保護的一種實踐模式,“福建木偶戲傳承人培養計劃”獲得成功有哪些啟示?
“該計劃具有參與的廣泛性。”省文化廳相關負責人介紹,該計劃在充分尊重福建木偶戲持有人意愿的前提下,由泉州市木偶劇團、晉江市掌中木偶劇團、漳州市木偶劇團、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等專業工作機構共同參與制訂和實施,最大程度地體現了民眾參與的廣泛性。
“同時,計劃還具有很強的專業性和系統性。”他說,該計劃在莊陳華等一批代表性傳承人指導和參與下,以培養后繼從業者為核心,所采取的措施系統地考慮了與其相關的社會、經濟、文化、民俗等各方面因素,也考慮了包括專業和業余從業者、欣賞者在內的各方面人員,體現了全面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該計劃還注重評估從業者的技能。省文化廳每兩年組織專家對自愿申報的省級代表性傳承人的木偶操縱、演唱、偶像制作等技藝水平及傳承業績進行評審認定,并向文化部推薦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我省將繼續通過社區、專業機構和政府的合力,采取互聯網、數據庫、國際學術會議、專題論壇以及合作交流等方式,與國際社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分享福建木偶戲的保護經驗。”該負責人說,相信對其他傳統表演藝術的保護傳承或有啟示作用。
福建木偶戲"墻內開花墻外香" 培養傳承人是當務之急
編者按:當地時間2012年12月4日,在法國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七次會議審議通過,中國申報的“福建木偶戲后繼人才培養計劃”正式被列入優秀實踐名冊,成為全球10項優秀實踐名冊項目之一。
7日,福建省文化廳副廳長陳吉在接受本報采訪時介紹: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分別設立了“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實踐名冊”等三個保護序列。此次“福建木偶”實現了中國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優秀實踐名冊項目“零”的突破。
作為并非當今文化市場中大紅大紫的表演藝術,福建木偶如何趟出了民族文化傳承之路?在文化傳承中遇到了哪些難題?
木偶戲市場并不景氣
福建木偶戲自唐末興起,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主要為提線木偶和掌上木偶,參與此次文化遺產申報的是泉州、晉江、漳州三家木偶劇團。8日,記者采訪了泉州和晉江兩家木偶劇團。
據國家一級編劇、泉州木偶劇團團長王景賢介紹,泉州提線木偶一直堅守傳統形式,唱腔、配樂仍用傳統傀儡調;而晉江掌上木偶則是“唱傀儡戲、做梨園科”;漳州掌上木偶更是吸收了北方戲劇唱腔、武打元素。前兩者為中國木偶南派文戲代表,后者則為北派武戲代表。2006年南北兩派同時進入中國非遺名錄。
明代時福建木偶劇就形成了科班傳承制度,新中國成立后,泉州將科班集中成立了泉州木偶劇團,同時取消科班制。“演員基本都是從當地藝校科班里出來的,保障了泉州木偶戲始終傳承、表演。”王景賢告訴記者。
“我更喜歡招‘小六’這批。”國家二級演奏員、晉江木偶劇團副團長李勝奕想法則略有不同。他所說的“小六”指的是從小學六年級畢業生中招來的演員。“我們也從藝校招過,但效果不好,木偶戲同樣講究童子功。”
不僅要招得進,還得留得住。老李團里演員隊伍十幾年一直很穩定。“工資不算高也不算低,而且市里采用的是定向培養,只要肯學,工作基本不成問題。”不過,和很多中國傳統民間藝術一樣,木偶戲在當下文化市場中很不景氣,收入基本是政府補貼。但單靠政府補貼扶持顯然不是長久之計。
![]() |
![]() |
責任編輯: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