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北管 南音姐妹花
北管又名北曲、小曲、小調、曲仔,是流傳于泉州市泉港區的一種絲竹音樂。清光緒年初,劉永賴(別名阿九)與其父因船運鹽到北京、上海、江蘇、浙江等地交易,空閑時師從當地藝人學習民間音樂,擅長演奏所有北管樂器,精于笙、揚琴、洞簫。清光緒八年(1882年)劉永賴、莊小兩人把江淮一帶的民間音樂帶到泉港,在泉港各地傳習開來,并經常參加新郎新娘“鬧洞房”等民俗活動。同年,劉阿九受邀參加泉州“送孔子”的出游活動,其演奏笙聲震撼聽眾,泉州府臺申報上憲,授予“佾生”,送入府學就學,并為其取藝名舞庭。從此,北管受到地方官吏、文人學士推崇。因泉港區與莆田的仙游、秀嶼毗鄰,受地方方言影響而融入閩南、莆仙的一些特色,形成獨具泉港地方特色的新樂種,與“南管”(南音)并稱“南弦北管”。20世紀20年代后期至50年代初期,泉港的峰尾、后龍、山腰等地曾擁有五十多個北管教習館,城關有“升平社、清平社、金蘭社、麗澤社、金蘭明義社”,幾乎每個村落都有北管樂隊,北管樂隊參加農村的慶典、普度、迎神、裝閣、出游、朝拜、物資交流等活動。北管還伴隨華僑、港澳臺同胞遠渡重洋,臺灣乃至東南亞等也有“廣東會館”、“福建會館”等北管樂社。北管還通過海上運輸、南下鹽兵、淮河缺堤難民等渠道傳入泉州市泉港區,后來又向海外傳播,泉州北管與臺灣中部的北管、日本琉球樂、東南亞北管同屬一個樂種。
泉州北管樂器
北管譜
北管班學員參加新年祭拜劉永賴先師活動
泉州北管樂隊隊形
兩岸大學生在世界閩南文化節表演北管名曲
泉港小學生演出北管(陳勇勇/傳)
![]() |
![]() |
責任編輯:王超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