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管聯唱(陳勇勇/傳)
泉港慶新春北管音樂會(陳勇勇/傳)
北管班學院參加2011年泉港新年北管音樂會
北管班參加第二期北管唱腔培訓
北管分為曲和譜兩大類,曲即聲樂曲,譜即器樂曲。曲大多數來源于明清以來的江淮小調,譜大多數來源于廣東音樂、江南絲竹和京劇曲牌。歌詞以敘事抒情、寫景抒情居多,北管演唱采用官話(湖廣話),在曲的前奏和樂句、樂段結束處常有演唱者邊唱邊執打擊樂器為之伴奏;演唱常提高八度并借鑒莆仙音樂、南音的一些演唱方法,高亢有力、悠揚柔婉秀麗。演奏譜時一般不用鑼鼓,只用板或木魚鼓打強拍,常運用民間的“支聲復調”,拉弦樂器多用短弓、一弓一音和在主要骨干音的基礎上略作變奏,加以“變徵、變宮”進行潤飾。在曲式結構上,以多首曲牌聯綴的形式為常見,也有以板式變化手法構成的曲式結構。樂隊沿用江南絲竹樂器,參用閩南、莆仙音樂的樂器,主奏樂器京胡、笛子,特色樂器月琴、三弦、雙清、伬胡。
從唱奏的藝術特色和風格看,泉州北管可分為南、北兩大流派。南派,也就是今泉港區山腰街道辦事處、前黃鎮、涂嶺鎮、山腰鹽場的北管樂隊,樂隊中常配有小嗩吶、琵琶等閩南什音常用的樂器,音樂高亢有力,色彩較為明亮。北派,也就是今泉港區峰尾鎮、后龍鎮、南埔鎮、界山鎮北管樂隊,這里方言多是“頭北話”,樂隊中常配有伬胡、雙清等莆仙十音常用的樂器,藝人唱奏中融有莆仙音樂風格特點,音樂純樸、柔和,色彩較為暗淡。
記譜方式采用工尺譜,以“上尺工凡六五乙”為基本音符,但又不完全像工尺譜。北管記譜則受演奏的影響,特別是弦樂器,在記譜上只有“六五”兩音低八度用“合士”代表,而其它的“上尺工凡乙”五個音,不管高、低八度都是這幾個字。也有發現簡譜、工尺譜結合記譜和只有板沒有其它記號的記譜方式。
泉州北管自清光緒年間傳入泉港,伴隨民俗活動的產生和發展,歷代傳承;其音樂風格既保留江淮一帶民歌的明朗幽雅,又加入閩南、莆仙音樂的柔婉秀麗,并有遒勁、樸實之個性,享有“天子傳音”之美譽,對于研究與臺灣北管、日本御座樂的淵源,以及福建民間音樂閩南色彩區和莆仙色彩區的過渡等具有重要意義,頗具歷史、文化研究價值。近30年來, 泉州北管樂隊多次參加國際性、國家、省、市文化交流比賽活動,多次獲獎,贏得廣泛的贊譽。“泉州北管”于2006年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 |
![]() |
責任編輯: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