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園戲,是中國珍稀的保留至今的古老劇種之一,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傳統表演藝術,被學術界認為是宋元南戲的遺響。2002年,經中國藝術研究院推薦,梨園戲與泉州南音、傀儡戲、昆曲、古琴、藏戲等十項被聯合國亞太文化中心列入傳統民間表演藝術數據庫,又于2006年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為紀念建團60周年,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將于2014年全年度舉行“建團六十周年經典劇目展演活動”。作為“東亞文化之都”文化交流活動的重點項目,2月8號晚7:30,活動啟動儀式在泉州梨園古典劇院隆重舉行,而傳承版《陳三五娘》隨后上演。演出現場可謂座無虛席,各個年齡層的觀眾都目不轉睛的欣賞了這出精彩的劇目。(泉州網記者吳晶晶 楊玙峻)
梨園戲有“大梨園”與“小梨園”之分。“大梨園”又俗稱“上路老戲”與“下南老戲”兩種, 其演員都是成年人。“小梨園” 又稱 “七子班”, 其演員則是未成年的孩童,所以俗稱“戲仔”。新中國成立之前,它們都是民間戲班,自主經營,自生自滅。1952年,晉江縣文化館出面把分散于晉南農村失業的梨園戲藝人集中起來,組成晉江縣大梨園戲劇團,寄居于青陽東巖寺,由文化館長許書紀記錄蔡尤本等老藝師口述的小梨園傳統戲《陳三五娘》腳本,經壓縮分為上下集恢復排練,先演出上集,以勉強維持生計。1953年,省文化局決定將晉江這個劇團遷入泉州市區與晉江專區文工隊合并,成立福建省閩南戲實驗劇團,集中力量加工《陳三五娘》。在省文化局局長陳虹蹲點領導和新文藝工作者與眾藝師的通力合作下,這部初步恢復的傳統戲,終于磨煉成為一臺“推陳出新”的好戲。1954年參加華東戲曲會演,大放異彩,榮獲劇本一等獎,和導演、鼓師、舞美、演員(一等獎四位)及優秀演出獎等六項大獎。從此,梨園戲名聲大振,隨即列入全國優秀劇種之林。此即是“一出戲救活一個劇種”的典型事例。
此后,劇團在主管部門的重視與支持下,自身也加強建設,先后招生開辦了56、57、59、60四班演員訓練班,一批老藝人擔任教師,發揮了傳承梨園藝術的重要作用。1958年,福建省閩南戲實驗劇團,更名為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文革”期間,梨園戲實驗劇團與所有劇團一樣被解散,大部分人員和學員被下放,只留少數人員與市高甲戲、木偶戲、打城戲、歌劇、南音等團體部分人員組成 “泉州市毛澤東思想宣傳隊”。1972年,恢復為晉江專區(后改地區)梨園戲劇團,直至1986年,才仍正名為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
梨園戲
梨園戲
梨園戲
梨園戲
梨園戲實驗劇團的藝術構成,仍然有大梨園的上路、下南和小梨園七子班的成分,但日常選擇上演的傳統劇目,卻以小梨園的戲出為多,整個舞臺也趨向小梨園的風格。而人員結構,則全是成年人,孩童的“戲仔”已成為歷史。
改革開放以來,海內外學術界開始關注梨園戲的歷史淵源、文化內涵和藝術特色。在泉州先后舉行的三次南戲學術研討會和在臺北舉行的“海峽兩岸梨園戲學術研討會”,專家學者撰寫了一批論文,從多方面論述梨園戲的歷史文化價值。泉州地方戲曲研究社結集出版的有《南戲論集》和《南戲遺響》兩書,梨園戲老導演吳捷秋有《梨園戲藝術史論》問世,老團長作曲家王愛群有《論泉腔》一文的發表。泉州地方戲曲研究社又以梨園戲資料為基礎,編纂《泉州傳統戲曲叢書》出版,其中梨園戲部分有一至九卷。更重要的是,《明刊閩南戲曲弦管選本三種》在歐洲的發現,先后在臺灣和泉州校訂出版。其中的《滿天春》十八個折戲,有十六出是梨園的折戲(歸屬于九個大戲)。同時,又有明嘉靖《荔鏡記》和清順治、道光、光緒《荔枝記》的先后發現,泉州地方戲曲研究社匯編為《荔鏡記荔枝記四種》出版,以堅實的戲文版本證明梨園戲傳家寶《陳三五娘》“一脈相承五百年”。
有了以上的史料,梨園戲的歷史淵源,便有了可靠的實據藉以追溯。長期以來,學術界對宋元南戲的歷史有許多爭論,但梨園戲、莆仙戲、潮劇等以各自的方言及其聲腔世代傳承的歷史與現實,說明閩南潮汕一帶,早在南宋時期就有戲劇活動。陳淳上書要求禁“淫戲”,朱熹下禁戲令及真德秀勸農“莫看百戲”等,都折射了那個時期的戲劇活動已達到泛濫“成災”的地步。而且說明宋元南戲前身即漢唐以來的雜劇百戲,在閩南地區也是一樣存在的。 再從戲曲“遺響”來考證,梨園戲世代口傳的《王魁》《蔡伯喈》《朱文》《劉文龍》等都是“宋元舊篇”早期的劇目。尤其是《蔡伯喈》,明初高則誠為蔡伯喈翻案,寫成全忠全孝的《琵琶記》,得到明太祖朱元璋的肯定而推行天下。但梨園戲與弦管曲中的蔡伯喈,仍然是不忠不孝、受人詛咒的人物。說明它們的源頭在明代之前。
從版本學來說,《荔鏡記》的發現與研究,意義更加重大。《荔鏡記》不只是陳三五娘一個戲,而且還有《陳彥臣》《新增勾欄(主人公陳三)》等戲文。《陳彥臣》源自南宋《新編醉翁談錄》,而陳三出現在宋元勾欄瓦舍中,更是勾欄中難得一見的腳本。這些重要史跡,如果在所謂南戲發祥地有其源頭,那么毫無疑問是“傳入”的。但事實是,在當今的四面八方,都未發現有以泉腔方言寫成的《荔鏡記》《陳彥臣》以至以陳三為主人公的小戲腳本的遺跡。這不能不說,泉州有產生宋元南戲獨特的文化生態環境。
再者,《荔鏡記》遠不是首創于明嘉靖,而是“重編”本,之前已以《荔枝記》為名在泉潮兩地上演相當長的歲月。其后又有順治本、道光本、光緒本和口頭傳承并存。由此可見梨園戲持續傳承傳統劇目的能力不同凡響。這表現在版本傳承之外,三個流派還各有“十八棚頭”的口傳劇目的遺存(見《泉州傳統戲曲叢書》一至九卷),當中有一部分源自“宋元舊篇”。這也是其他劇種所少見的。 梨園戲的音樂保留了許多古老的曲牌,僅《荔鏡記》中,就有七十七支曲牌,大多是南曲系統的名目。其所使用的樂器,早期的已不可考,后期則相當簡約,只有“吹鼓打”及三弦二弦等,因為戲金微薄,粥少不可能僧多。直至公辦劇團的創建,才有專職樂隊,增添諸多絲竹樂器,而且聘請弦管先生來參加《陳三五娘》的配曲。 梨園戲的唱腔與源自晉唐的弦管音樂(今稱南音),同是用地道的泉腔方言“照古音”演唱,乍聽起來一樣古樸典雅、委婉清麗,好像沒有什么不同。但實際上仍有所不同,梨園戲唱腔為適應表演需要,節奏加快了一倍,而且在載歌載舞的表演中,更善于作感情處理。南音的傳統則純粹作“清唱”,執拍而歌,以自娛自樂為主,無須也不允許作戲劇性的“表演”。但南音曲文,又有許多是吸取梨園戲的戲劇故事以至具體唱段的。如南音取材《陳五三娘》故事的散曲,竟多達二百首,但其中與戲文唱段相同相似的只有四十六首。可見南音界過去有一支更大的編創力量,所以另行編創的曲目多于戲文的三倍。因此可以說,梨園戲與南音,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梨園戲的表演藝術,有由老藝師傳承下來的、以“十八步科母”為基礎的手姿、眼神、身段和科步(手眼身法步),極具舞蹈化和雕塑美。為戲曲同行所贊賞與借鑒。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劇團聘請畫師,把老藝人的科范一一描繪下來,共一千多幅。泉州地方戲曲研究社將其編入《泉州傳統戲曲叢書》第八卷。這本書已成為藝校和舞蹈學院的教科書。而臺灣的幾個文藝團體,一再延請梨園戲演員去教授科步動作,從而排練既有梨園戲表演藝術又有弦管音樂相結合的優秀節目,在海內外上演,贏得很高的聲譽。 梨園戲是稀有劇種,通天下只有這個劇團。六十年來(中間遭受十年浩劫),劇團上下都堅守本份,愛護本劇種特色,既敬重前輩老藝師,又善于培養一代又一代新人;既認認真真地繼承傳統,又千方百計加以創新。先后搶救演出了一批傳統戲,又創作排演了一批新劇目,如《節婦吟》等,多次在省級、國家級的戲劇賽事中取得良好的成績,《董生與李氏》被評為2003-2004年度國家舞臺藝術十大精品劇目之一。
【代表性傳承人】
許天相 男,漢族,1942年6月生,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梨園戲代表性傳承人,國家二級演員。1956年考入梨園戲演員培訓班后,先后師承梨園戲老藝人蔡尤本、姚蘇秦、李清河、許茂才、施教恩等,他在嚴謹規范的梨園戲傳統科介表演基礎上,不斷地融入其他戲曲藝術的表演技法和民間舞蹈元素,拓展了傳統丑、末行當的表演內涵,塑造出變化多端的行當角色。其表演細膩生動,代表作有《李亞仙》《胭脂記》《事久弄》《楓林晚》等。曾多次隨團出訪意大利、菲律賓、日本等國,及臺灣、香港、澳門等地區,獲得好評。他能導能演,曾搶救性排演十余出瀕臨失傳的梨園戲傳統名劇。1997年擔任泉州藝術學校梨園班專業課教師,培養了郭智峰、林小偉等梨園戲年輕演員,多次榮獲省、市級獎項。
曾靜萍 女,漢族,1963年8月生,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梨園戲代表性傳承人,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團長,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戲劇二度“梅花獎”獲得者。1977年就讀福建省藝校梨園班,1982年進入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專攻梨園戲旦行表演藝術,師承潘治、姚蘇秦、施織、何淑敏、許天相、王勝利、吳明森等梨園戲名師,掌握并演出大量的傳統劇目和新編作品。曾靜萍嫻熟地使用梨園戲傳統科介,并賦予角色性格化的理解,其演唱善于把握氣息,幽婉動情、矜持含蓄。代表作有《朱文》《陳三五娘》《蘇秦》《董生與李氏》《節婦吟》等,多次榮獲國家、省和市級表演大獎。其技藝除授教于本劇種的年輕演員外,還積極配合藝校教學工作,熱情授教來團學習的中國戲曲學院、京劇等院團以及臺灣民族舞蹈演員。先后出訪日本、印尼等國,及港澳臺等地區,還作為中國戲曲界的唯一代表,參加德國、荷蘭、瑞士、英國、奧地利、新加坡等國家藝術節。
陳濟民 男,漢族,1945年5月出生,福建泉州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梨園戲代表性傳承人,國家二級演奏員(鼓師)。1957年考進福建省梨園戲劇團訓練班先學表演,有生、外、凈、丑等行當表演,以唱見長。后師從蔡尤本、李小怣、林時棖等梨園戲名家,正規從“七幫鼓”學起,得師傅真傳,先后擔任二十幾部戲的司鼓工作,技藝高超。十幾年來劇團創作獲獎的劇目,如《楓林晚》《節婦吟》《陳仲子》皆由他司鼓。1993年獲獎劇目《董生與李氏》由他司鼓,獲省十九屆戲劇匯演司鼓獎。他精通梨園戲音樂,擅長閩南壓腳鼓,在舞美、表演導演方面有一定造詣。先后作為林時棖師的助手指導黃培尊、柯介眉等十多人練樂,培訓鼓手。多次隨團赴法國、菲律賓、新加坡、日本等國,及香港、澳門、臺灣地區交流演出。
蔡婭治 女,漢族,1937年12月出生,福建泉州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梨園戲代表性傳承人,國家二級演員。1953年考入福建省閩南戲實驗劇團,師承梨園戲名老藝人許茂才、林樹盤,學習梨園戲傳統劇目,初工小旦、青衣,后反串小生,精通各種行當表演,尤以反串小生見長,代表作為《陳三五娘》和《李亞仙》。50多年來傳承數十出梨園戲優秀傳統劇目,擔任重要角色,繼承了傳統藝術的精髓,多次參加省、市會演并獲多項獎勵。特別是反串小生表演,音色華美,深得觀眾的贊許和喜愛,先后由上海、溫陵唱片公司錄制唱片暢銷國內外。1998年受聘參與泉州藝校梨園班的教學工作,傳授梨園戲優秀傳統劇目《陳三五娘》《李亞仙》的名曲唱段及唱腔(正音)教學。多次到菲律賓、新加坡,及臺灣、香港、澳門地區交流演出,2006年受聘臺灣江之翠劇團教學。
王勝利 男,漢族,1945年12月出生,福建泉州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梨園戲代表性傳承人,國家一級演員。1957年考入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訓練班,師承于蔡尤本、姚蘇秦、陳家薦、陳德碗、李茗鉗等梨園戲名家,學習梨園戲傳統劇目。在數十個梨園戲劇目中擔任主要、重要角色,塑造了如《紅葉寶劍》之粱灝、《朱買臣》之張公、《冷溫亭》之朱壽昌、《蘇秦還鄉記》之蘇秦、《呂蒙正》之劉文茂等鮮明的人物形象,多次參加省、市會演并獲獎。多次隨團出訪赴意大利、法國、菲律賓、新加坡、日本等國,以及香港、臺灣地區交流演出。《從人物到行當》一文發表在《福建戲劇報》。對梨園戲新秀以“片斷”說戲、示范的方式輔導傳授,多年來輔導、傳授李輝逸、林蒼曉、陳琦昌、顏昌華等人表演藝術,輔導他們參加省中青年演員比賽,榮獲金、銀獎。
黃炳銅 男,漢族,1943年10月出生,泉州人,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泉州梨園戲代表性傳承人,國家三級演員。1957年學藝,是梨園戲建團后第一代學員,師承蔡尤本、姚蘇秦、許書美、許茂才等梨園戲名家,學習梨園戲表演和傳統劇目。他深得師傅優秀傳統表演科范的真傳,保留著梨園戲表演程式的風格和特點,其表演具有藝術感染力。擅演小生,從藝幾十年,在數十出梨園戲傳統戲和新編劇目中擔任重要角色,并多次獲獎,受到了海內外專家和觀眾的好評。曾多次出訪新加坡、日本、菲律賓等國,及臺灣、香港、澳門地區。傳授張純吉、陳琦昌、蔡仁宗等多位梨園戲青年演員,并為多位獲獎演員參賽配戲。1984年以來與曾靜萍、陳美娜、吳藝華、江麗麗、陳雪紅等搶救排練數十出梨園戲傳統劇目。
龔萬里 男,漢族,1947年12月出生,泉州人,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泉州梨園戲代表性傳承人,國家一級演員。1960年起在省藝校梨園班師從蔡尤本(小梨園流派)、姚蘇秦師傅,學習小梨園傳統表演藝術,1963年又拜許志仁、姚望銘(下南流派)為師,學習梨園戲下南傳統表演藝術,能夠掌握梨園戲小梨園流派科范表演藝術和梨園戲下南流派丑、末表演風格與特色,在丑、末行當表演藝術中有較為豐富的實踐經驗及指導能力。幾十年來在傳統梨園戲劇目中飾演重要角色,多次參加全國、省、市戲劇會演并獲獎項,主演的新編梨園戲《董生與李氏》入選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劇目。并參與整理梨園戲傳統劇目及優秀折子戲多部、音樂設計多出。積極為梨園戲新生一代演員傳授與指導梨園戲表演技藝。
黃雪娥 女,漢族,1942年8月出生,泉州人,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泉州梨園戲代表性傳承人,國家三級演員。1956年考入省梨園戲演員班學藝,師承蔡尤本、姚蘇秦等梨園戲名家,學習梨園戲旦行表演藝術。從藝五十余年,完整繼承梨園戲旦角表演藝術,尤其擅長小旦、二架旦。并在不斷的舞臺實踐和探究中,使傳統的梨園戲旦行更具豐富多姿。曾在數十出梨園戲傳統、新編劇目中擔任重要角色,其代表作有《李亞仙》《胭脂記》等,還拍攝成影視片。曾參與搶救性排演十余出梨園戲瀕臨失傳的傳統劇目,多次隨團出訪菲律賓、新加坡,以及臺灣、香港、澳門地區。多年來,積極致力于梨園戲薪傳工作,曾獲輔導教師榮譽獎。并曾擔任臺灣“漢唐樂府”、“江之翠南管樂團”旦行程式老師。
紀國平 男,漢族,1942年11月出生,泉州人,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泉州梨園戲代表性傳承人,國家三級演員。1957年考入梨園戲演員訓練班,師承蔡尤本、姚望銘、李德碗、李銘鉗等梨園戲名家親傳,學習凈、外行當,精通小梨園、下南、上路等梨園戲三流派傳統劇目,50余年藝術生涯,熟練掌握梨園戲凈、外傳統表演技藝,在計以百出梨園戲優秀劇目中飾演重要角色,其凈、外科范表演獨特嚴謹,皆為廣大群眾及文藝界同仁所認可,曾多次隨團出訪菲律賓、新加坡,以及臺灣、香港、澳門等地區。1997年參加泉州藝校梨園班教學工作,整理凈、外行當科步教材各一套,傳授于黃東漢、陳招峰、郭文靜等,受到劇團、梨園班領導充分肯定表揚。曾參與梨園戲傳統劇目搶救性排演。
林賦賦 男,漢族,1943年9月出生,泉州人,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泉州梨園戲代表性傳承人,國家二級演員。1956年考入省梨園戲科班學藝,師承梨園戲名家蔡尤本、姚蘇秦、許志仁,學習七子班科范和下南流派的主要棚頭,得其師傅親傳,較好地師承梨園戲下南流派傳統表演技藝,擅長丑、末,其表演個性鮮明,唱念做俱佳,善于運用下南流派傳統表演手法塑造角色,其形神兼備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及一致好評。有五十多年的舞臺實踐經驗,唱、念、做等基本功扎實,戲劇常識豐富,涉及藝術面廣,在傳統戲曲、電視主持及媒體廣告等方面都有不俗的表現。曾在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劇目《董生與李氏》中飾演彭員外,多次隨團出訪港、澳、臺地區,東南亞各國及日本、法國、意大利進行文化交流演出。關注梨園戲劇種的傳承,熱心培訓新學員,并參與梨園戲劇團的導演工作。
魏少輝 男,漢族,1944年9月出生,泉州人,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泉州梨園戲代表性傳承人,國家三級演員。1957年考入省閩南戲實驗劇團演員訓練班,師承蔡尤本、姚蘇秦、陳家薦等梨園戲名家,學習梨園戲傳統劇目,擅長小梨園流派表演藝術。1960年又接受省師資培訓,留班任教,對梨園戲上路、下南二個流派甚熟悉,表演中經常把不同流派的科步揉合運用,互相補益,相得益彰。曾成功出演優秀傳統劇目《李亞仙》,被省戲研所錄像入檔,并錄像收入全國文化藝術數據庫,其中“蓮花落”片斷赴日本、意大利演出。多次隨團出訪日本、意大利、新加坡等國,及香港、澳門、臺灣地區。從事梨園劇種五十多年,其中三年科班,四年任教基本功,先后擔任五屆泉州藝校梨園班專業老師,培養了梨園戲學員72人。
吳明森 男,漢族,1942年12月出生,泉州人,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泉州梨園戲代表性傳承人,國家二級演員。1956年考入梨園班,師從蔡尤本、姚蘇秦(小梨園),啟蒙、學習小梨園傳統劇目。后又拜許書美、李銘鉗(上路)、許茂才(下南)為師。學習梨園戲“上路”“下南”傳統劇目,歷時5年。掌握梨園戲各行當形體表演科功,嫻熟掌握梨園戲尤其是小梨園流派生、旦表演,幾十年藝術生涯中,在梨園戲舞臺表演藝術中塑造出許多藝術形象,其表演優雅、細膩,為劇團當家小生,出演優秀傳統劇目多部。為培養梨園戲接班人盡心盡力,曾兼任省藝校梨園班教學工作,教習傳授培養了一批優秀青年演員,在省市各項比賽展演中獲優異成績,并成為劇團主要藝術骨干。
吳幼清 女,漢族,1939年11月出生,泉州人,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泉州梨園戲代表性傳承人,國家三級演員。1956年考入梨園戲演員訓練班,師承于蔡尤本、姚蘇秦、林玉花、許志仁、李銘鉗等梨園戲名家,學習丑、貼等行當。從藝50余年,熟練掌握梨園戲女丑、貼行的表演技藝,在數十出梨園戲傳統、新編劇目中擔任重要角色。其表演注重獨特且嚴謹的梨園戲科泛,念白技巧突出,其語言、形態、動作鮮明展現閩南傳統大眾文化的風采,代表作有:《陳三五娘》《李亞仙》《董生與李氏》等。曾多次隨團出訪意大利、菲律賓、新加坡、日本,以及臺灣、香港、澳門地區。參加泉州藝校梨園班的教學工作,傳授郭玉鳳、莊培華、廖淑云、林美情等梨園戲演員。參與搶救性排演梨園戲傳統劇目,在搶救、薪傳、發展梨園戲傳統女丑、貼行藝術上取得一定成績。
張貽泉 男,漢族,1942年11月出生,泉州人,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泉州梨園戲代表性傳承人,國家三級演員。1956年考入省閩南戲實驗劇團演員訓練班,師承蔡尤本、姚蘇秦等梨園戲名家,受師傅生、丑行當的親傳,學習梨園戲科步:小生科、丑科、官生科以及傳統劇目,擅演生、丑。其表演師承嚴格,動作形態嚴謹,從藝40多年,對梨園戲科步動作執著研究和追求,科步動作扎實,技藝日漸成熟、進步,是梨園舞臺上一名出色的配角演員,多次赴新加坡、菲律賓、日本,以及臺灣、香港、澳門地區交流演出。曾任劇團對外培訓班班主任兼教師、劇團團帶班教研組組長兼教師、泉州藝校歷屆梨園班專業教師,培養出一大批梨園戲戲曲人才。1999年、2001年兩度受邀赴臺灣江之翠實驗劇場傳承梨園戲表演藝術。
李秀嬌 女,漢族,1944年12月出生,泉州人,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梨園戲代表性傳承人,國家二級演員。1959年7月考入省藝校泉州分校梨園班,師承姚蘇秦、李清河等名師,工老旦,在繼承傳統藝術上較為規范,有扎實的基本功,理解、創造角色準確,并在傳統藝術大膽改革、創新,在長期的苦練、摸索中,創造出獨特風格的梨園戲唱腔藝術,多次參加省市演出比賽獲獎。成功在梨園戲《陳三五娘》《李亞仙》《董生與李氏》等劇目中飾演角色,受到了有關領導、專家及廣大觀眾的贊揚和認可,并參與了新編劇目《皂隸與女賊》的創作,多次參加北京、上海、廣州、香港、臺灣等地,乃至菲律賓展演、交流演出活動。多年來,受聘兼任梨園戲唱腔教師,傳授和指導學生近百名,曾獲指導教師獎。
陳美娜 女,漢族,1956年3月出生,永春縣人,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梨園戲代表性傳承人,國家一級演員。1975年入永春高甲劇團當演員,1978年調福建省梨園戲劇團,師承許書美、姚蘇秦、黃雪娥、蔡清萍、許志欣等梨園戲名家,掌握梨園戲旦角表演程式,能準確、細膩、生動地塑造角色人物性格,擅長青衣、大旦,還成功塑造了花旦、老旦、彩旦、反串小生等角色,多次在省會演中獲獎。曾參與多個梨園戲劇目的音像錄制,并隨團到北京、上海、南京、廣州、成都、蘇州等地演出,出訪過日本、新加坡,以及臺灣、香港、澳門地區。多篇藝術論文先后在《福建藝術》《福建劇談》《福建文化報》等刊物上發表。參與藝校梨園班的教學工作,有豐富生動的語言表達能力,多次為新學員授課,傳授梨園戲表演藝術。
汪照安 男,漢族,1941年11月出生,晉江安海人,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梨園戲代表性傳承人,一級作曲。1952年跟隨堂兄汪大坪向民間藝術家學習拉二胡,1958年在晉江縣歌舞劇團任首席二胡,1959年在梨園戲演員訓練班任導師及音樂教師。1962年師從梨園戲名老藝術家王愛群,學習梨園戲大量的傳統音樂曲牌與傳統音樂創作技法,熟悉和掌握了梨園戲三個流派的幾百個傳統唱腔曲牌和300多首傳統伴奏音樂曲牌,學會了梨園戲音樂唱腔的傳統創作技法和創作規律,譜寫梨園戲《董生與李氏》等大型演出劇目音樂及整理傳統音樂唱腔計30部,部分獲省優秀音樂設計獎,并獲國家獎,多次在香港六所大專院校及新加坡等地作南音及梨園戲傳統音樂講座。1989年,應聘擔任泉州藝校梨園班音樂教師,教授梨園戲傳統音樂曲牌及中國樂理。退休后,又培養了梨園戲年輕音樂創作接班人汪洋。
李 紅 女,漢族,1963年3月出生,泉州鯉城區人,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梨園戲代表性傳承人,一級演員。1977年在泉州藝校師從老藝術家施織、潘愛治學習梨園戲表演藝術,1982師從吳明森、王勝利搶救梨園戲幾個傳統大戲和傳統折子戲。主攻梨園戲旦行,兼擅大旦、閨門旦、二架旦、小旦、貼,尤其擅長閨門旦行當,扮相優美端莊,身段婀娜,唱腔清麗委婉,深得小梨園流派文雅、細膩、纏綿的風格真傳。曾在梨園戲《陳三五娘》《李亞仙》《皂隸與女賊》等劇目中飾演角色,獲省“水仙花”優秀戲曲唱腔獎、省戲劇會演優秀演員獎,隨團遠赴法國、意大利、德國、菲律賓以及臺灣、香港、澳門地區訪問演出。曾任泉州藝校梨園班的教學工作,教授林秋韓、杜冰瑩、吳捷萍等學生的梨園戲優秀傳統劇目。
林蒼曉 男,漢族,1962年12月出生,泉州晉江人,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梨園戲代表性傳承人。1977年師從梨園戲三派名師姚蘇秦學習小生行當,師從老藝人槐師學習老生行當,并師承施織、謝永健等梨園戲前輩藝術家,學習了《打趕》《高文舉》《朱弁》等劇目。1982年向吳明森、王勝利等老藝術家學習小生、官生、老生、末、外行當的表演,主攻梨園戲生行,小生、官生、老生兼擅,尤其擅長官生行當表演,扮相英氣軒昂,唱腔渾厚,身段硬朗,戲路寬闊,除了生行以外,末、外、丑行亦有所涉及。曾在梨園戲多個劇目中飾演角色,獲省戲劇會演優秀演員獎、省“水仙花”戲劇比賽“最佳演員”金獎。2010年起擔任泉州藝校梨園班教學工作,教授李學坤、傅志勇等學生梨園戲傳統劇目的官生行當表演,并任全體男生(15人)的早功教學工作。
張純吉 男,漢族,1965年6月出生,泉州晉江人,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梨園戲代表性傳承人。1980年進入藝校學習梨園戲表演藝術,師從梨園戲名師姚蘇秦學習了《董永》《陳三五娘》等劇目。1983年在省梨園戲劇團又先后師從老藝術家吳明森、黃炳銅學習了《郭華》《蔣世隆》等劇目。主攻小生行當,兼擅苦生、官生行當,扮相俊美,身段自然流暢,唱腔韻白規范,深具梨園戲小生瀟灑飄逸的表演風格。曾在梨園戲各流派多個劇目中飾演角色,多次獲獎。前往北京、上海等地多所名牌高校講座巡演,并隨團出訪法國、日本、新加坡、印尼以及香港、臺灣、澳門地區,深受海內外觀眾好評。2007年以來,在泉州藝校梨園班教授曾玉昆、林詩銘等學生的小生行當,帶領全班男生早功訓練。
吳藝華 女,漢族,1962年11月出生,泉州晉江人,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梨園戲代表性傳承人,一級演員。1977年師從潘愛治、施織、蔡清萍、紀美玉學習梨園戲劇目表演藝術,1982年師從何淑敏學會了宋元南戲《走路》《真女行》等獨角戲。其表演含蓄蘊藉,身段科步細膩嚴謹,唱腔雋永可賞,有著深厚的梨園戲傳統表演功底和古典風范,在梨園戲多個劇目中塑造出許多生動豐富的舞臺形象。曾在省、市戲劇會演、青年演員比賽等賽事中多次獲獎,并多次赴北京、上海、南京等地高校巡回演出,隨團出訪新加坡、菲律賓、德國、法國,以及臺灣、香港、澳門地區,贏得專家學者、海內外觀眾的一致好評。擔任泉州藝校梨園班的教學工作,教授陳莉、黃艷君、劉婉君等學生梨園戲表演藝術。
梨園六代同臺 戲迷大飽眼福
陳三五娘這對才子佳人,就是在元宵相識的。
泉州網-東南早報訊(早報記者 陳玲紅 吳嘉曉 文/圖)昨晚7點30分許,伴隨一聲鑼響,梨園戲建團六十周年經典劇目展演開鑼上演,由六代梨園戲傳承人同臺演繹的傳承版《陳三五娘》首先拉開序幕。
演出者最年長的77歲,最小的僅17歲。首場演出吸引了來自加拿大、法國和北京、上海的中外戲迷500多人。
臺上藝術家,左一為77歲最年長的蔡婭治。
六代人同臺飆戲
《陳三五娘》是梨園戲最具代表性的看家傳統劇目,昨晚六代演員同臺演戲,贏來觀眾喝彩聲聲。蔡婭治在第四場反串陳三一角,第四場的《磨鏡》她已50多年沒演過了。
17歲的陳珞年紀最小,學這出戲僅半年多,昨日下午2點多便提前到團里化妝、排練。
中外戲迷捧場
外地戲迷多年追捧
觀眾席上座無虛席,不僅有法國、加拿大的老戲迷,還有一些來自全國各地的年輕戲迷,自發組織前來觀看。在這支50多人的隊伍中,有北京、上海、天津、南京、大連、蘇州等地戲迷,他們通過微博、微信自發組織前來。多數人特地請假五天,計劃把這次展演一次看個夠。
據“海清歌”網友介紹,他們自2012年開始,每年元宵都會來泉州觀看梨園演出,今年已經是第三年了。他介紹,2005年他在上海第一次看《董生與李氏》后,便被梨園戲深深吸引了。2012年,他得知泉州每年元宵時都有梨園戲展演,便在微博上發信息,召集戲迷一同前來。
上海丁女士是個專業戲迷,觀看過多個戲種,在她看來,梨園戲融合地方戲和京劇的長處,既有大戲悠久的歷史、豐富的程式(即動作、表情),又比大戲接地氣,更生動、鮮活。
《陳三五娘》這一出戲,過去要花七天七夜才演得完,后來經過再加工,演變到了如今的數小時時間。
從“偷師”的粉絲到劇團的“小成員”
梨園有女初長成
佳麗在學校當起小老師
上妝后的小佳麗
上了妝,佳麗頗有專業演員的架勢。
佳麗與劇團成員排練扇子舞
上個月,由華僑大學文學院09級劉轉云、張玉嬌等同學拍攝的紀錄片《梨園小蕊初長成》在第二屆國際大學生微電影盛典中獲得紀實短片單元的三等獎,而紀錄片的主人公就是來自泉州市通政中心小學六年級的舒佳麗,早在此之前,她就是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的“小成員”。
□泉州網-東南早報 記者 傅蓉蓉/文 圖片為視頻截圖
梨園劇團 特地為她排節目
今年11歲的舒佳麗來自江西鷹潭,從小跟隨父母來到泉州。佳麗上幼兒園時,父母開始在泉州市梨園古典劇院從事保安工作。從此,佳麗與梨園結下了不解之緣。
還在上幼兒園時,每天放學后,佳麗就端著飯碗,坐在臺下,邊吃飯邊看著劇團演員們排練,當時還懵懂無知的小佳麗,“以為他們在臺上玩游戲,臺下還有人不停鼓掌,太有意思了。”
看完演員們排練,回到家后,佳麗披上床單當演出服,踩著小碎步,捏著蘭花指,學著演員們在臺上的模樣,一個人在床上自編自唱。就這樣一遍一遍地模仿,佳麗也學會了各種動作,卷手、七步顛、提鞋……
后來,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團長曾靜萍發現了每天躲在臺下“偷師”的小姑娘,問她:“你喜歡表演?要不要上臺?”佳麗一點也不怯生,點點頭:“好啊!”曾靜萍把她抱上臺,跟著配樂,佳麗走了一遍科步。從此,佳麗成了團里的“小成員”。時間長了,團里眾人都把她當成了小妹妹,親切地叫她:“小麗。”
當時有位北京的老師來團里指導演出,劇團也特地給佳麗排了一段扇子舞,還讓她跟著大家一起上臺表演。佳麗媽媽擔心女兒會把演出搞砸,曾靜萍反而安慰她說:“我相信佳麗。”佳麗有兩套演出服,第一套便是曾靜萍特地為她定做的。每次演出完,佳麗媽媽都會仔細熨燙好再收起來。
今年暑假,佳麗跟其他正式演員一樣,每天跟著曾靜萍在團里學習。早上六點半起床,先到團里練習基本功,壓腿、走圓場……練習到9點,才開始吃早飯。“新買的鞋子,四五天就磨破了。”一個上午,衣服就濕透了兩件,“都可以擰出水來。”第一天練完,佳麗說:“兩條腿都麻了。”但她從不喊苦,第二天,又精神抖擻地出現在團里。在她看來,能在團里學習是最開心的事。
梨園小童星 夢想考進中國戲曲學院
除了在團里練習,上了泉州市通政中心小學后,佳麗也參加了學校的南音興趣班,“當時覺得她的嗓音條件不錯,便挑了她。”學校負責教授南音的林茵老師說。在林老師指導下,佳麗學會了第一首南音曲子《直入花園》。
在林老師眼中,佳麗要比其他同學努力得多。去年暑假,佳麗代表學校參加市里的南音比賽。“真正排練的時間不多,我就布置她回去要多聽磁帶。”林老師說。佳麗回家后,每天一起床就開始跟著錄音機練習,不會說閩南話,佳麗便自己注音,在老師指導下,一字一句地摳。因為佳麗比其他同學學得快,三年級開始,她便當起了小老師,教其他同學學歌詞。
看到佳麗對梨園癡迷,曾靜萍對佳麗父母說,可以帶佳麗試著報考中國戲曲學院。去年,佳麗爸爸帶著她到北京,報考中國戲曲學院昆曲班,雖然成績不錯,但最后因為年紀太小沒有被錄取,但佳麗并未就此放棄,“等我再大一點,我還去考。”
佳麗還有個小小的愿望,“想一直跟著曾老師學。”她也一直記得曾靜萍對她說的話:在臺上要自信,在臺下要謙虛。
從 “戲曲幼苗”到“戲曲少年”,佳麗正在一步一步踏實地成長著。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也希望,有更多像佳麗這樣熱愛傳統戲曲的孩子出現,讓近千年的文化得以在他們的身上繼續傳承下去。
![]() |
![]() |
責任編輯: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