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甲戲舊稱戈甲戲、九角戲,孕育于泉州“戲窩子”的大環境中,根植于民間;它操泉腔閩南方言、以南音為基本唱腔,從而成為本地區很具欣賞性的大劇種。上世紀上半葉,民間的高甲戲班遍布泉州城鄉各地。新中國成立后,在“戲改”的基礎上,集中了一大批高甲戲優秀演職員,在泉州市區成立“大眾劇社”,后來易名為泉州市高甲戲劇團。各縣也相應地成立縣高甲戲劇團。“文革”后期,劇團解散,重組為文宣隊。撥亂反正以后,各劇團相繼恢復。如今保存高甲戲劇團的,有市屬一個團和晉江、南安、恵安、安溪、永春等市縣屬的共五個公辦劇團。民營的高甲戲劇團,最高峰時達數百個之多(僅晉江縣就有一二百個),現在各縣市可能尚存一百多個。
高甲戲形成的歷史,歷來眾說紛紜,一說是孕育于明末清初,但尚無任何史料可以佐證。一說產生于道光年間,但修于1830年的道光版《晉江縣志》“風俗·歌謠”篇中,弦管、七子班、傀儡戲和新出現的“掌中弄巧”的布袋戲,都一一記錄在案。唯獨缺了高甲戲。再一說是:清道光年間,在南安岑兜村的“宋江戲”與漳州的竹馬戲藝人及歸僑合辦了“合興班”,并與 “四平戲”合流,兼演文武戲、宮廷戲、丑旦戲等。此時稱“合興戲”,亦稱“弦管戲”,未稱“高甲戲”。直至清末,“合興戲”與“宋江戲”逐漸合流,走向專業化組織形式,并上演連臺本戲,形成了有自己風格的地方劇種,始稱高甲戲。
《連升三級》精彩演出現場
如果按照以上說法,這個新生劇種,可分為“宋江戲”、“合興戲”到高甲戲的三個階段。其演出的劇目,早期的“宋江戲”,以武打見長,套數多采用民間的“刣獅”,配以大鑼大鼓,成為具有粗獷表演的大氣戲、武戲。至“合興戲”階段,則吸取了本土的姐妹藝術品種和外來劇種的某些藝術元素來豐富自已。
及至高甲戲階段,在劇目、表演、音樂、武打等方面,作了全面的吸收,表演上吸取木偶戲、京劇的武打程式,如“傀儡打”、“傀儡丑”;又吸取梨園戲旦行的指法、科步;話白采用泉腔,唱腔則大量取自“弦管”,主要來自南音兼收民歌小調和傀儡調,因而活潑、詼諧、粗獷,既有清婉纏綿的音韻,又有激昂剛健的腔調;伴奏音樂吸收閩南吹奏樂、籠吹、什音等,使高甲戲藝術更臻完善,獨具風格。據高甲老藝人所傳,南安、晉江有些高甲戲班還在民國期間,先后到過菲律賓等地演出,并在當地吸取來菲演出的京戲等劇種的表演藝術為其所用。
高甲戲《大鬧花府》再上臺闊別舞臺十幾年重排首演
高甲戲的傳統劇目豐富,內容大都來自史書、小說、傳奇和民間故事,也吸收傀儡戲和外地劇種的優秀劇目,大體可分大氣戲(宮廷戲、武戲)、生旦戲(繡房戲)、丑旦戲等,但大多為幕表戲(即“桶戲”)。其中一部分幕表戲在經常演出中逐步走向定型,成為保留劇目。這類劇目經歷了長期的舞臺實踐,錘煉出一套表演規范,形成唱、做、念、打固定的程式,蘊含著精湛的表演藝術,也有高難度動作,后來成為高甲戲的藝術積累。二是一部分幕表戲屬于“即興式”的劇目,隨意性強,藝術上平庸,較早被淘汰。
角色行當分為生、旦、北、雜四大行,后期發展為生、老生、旦、北、丑、雜等六門行當。高甲戲旦角的指法與科步、手姿豐富,步法嚴謹;丑角表演,自成流派,各以其獨特的表演形式塑造人物。高甲戲有豐富的武打程式,早期采用閩南的“南拳”、“斗獅”的套數,后來吸收了木偶戲、京劇的武打程式,不斷加以豐富。其表演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和濃郁的生活氣息,尤其丑角表演更具特色。高甲戲丑角有文丑、武丑,其表演動作模仿木偶,善于夸張變形,詼諧滑稽。上世紀六十年代初集高甲丑之大成的《連升三級》創作演出成功,被譽為“南海明珠”以來,高甲戲的丑角藝術被推向高峰,成為有別于其他劇種、自成體系的表演藝術。但也造成誤解,以為高甲戲只是丑戲,而不知它的根基是“大氣戲”“蟒袍戲”等。
高甲戲的形成與發展,與濃郁的民間信仰和民俗活動有著相互依存的關系,其表演源于民間生活,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它不但是最受閩南觀眾歡迎的一個地方劇種,同時在東南亞一帶及臺港澳地區有深遠影響。
“高甲戲”于2006年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 |
![]() |
責任編輯: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