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獅端午閩臺對渡習俗
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石獅蚶江的閩臺對渡習俗,是一項獨特的端午節民俗活動。
蚶江位于石獅市北部的泉州灣南岸,明清時期,蚶江是大陸與臺灣通航通商的中心碼頭,特別是清政府詔令蚶江與臺灣鹿港對渡后,海上交通貿易繁榮興盛。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清政府在蚶江設正五品海防官署,統轄泉州一府五縣的對臺貿易。矗立在當年海防衙門遺址的嘉慶十年(1805年)《新建蚶江海防官署碑》,又稱“對渡碑”,是海峽兩岸對渡通航的歷史見證。碑文稱:“蚶江為泉州總口,與臺灣鹿仔港對渡。大小商漁,往來利涉。其視鹿仔港直戶庭耳。利之所在,群趨若鶩。”蚶江有郊商百余家,對渡船只300余艘。《蚶江志略》載:“競舟潑水是蚶江與鹿港人端午節同江活動的特殊風俗。”每逢端午節,對渡船只相互追逐潑水,交融情誼,互祝吉祥。
海上潑水 (記者 張九強 攝)
海上潑水 (記者 張九強 攝)
蚶江閩臺對渡習俗見證兩岸商貿興盛,關系變遷,習俗相同,文緣相續。1662年鄭成功收復臺灣之后,清廷禁止與臺灣通航,兩岸各項活動被割斷。1683年施瑯統一臺灣后,兩岸恢復貿易往來,就有了對渡習俗。1894年甲午戰爭后,清政府向日本割讓臺灣與澎湖,蚶江與臺灣對渡從此成為歷史。20世紀90年代以來兩岸民間往來逐步恢復和發展,端午蚶江對渡民俗活動又得以復興。
![]() |
![]() |
責任編輯:王超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