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較冷,可小伙子光著膀子照樣潑得歡。
潑水節上,成千上萬的群眾在岸邊期待能上船潑水。
(記者王昆火 王柏峰 攝)
石獅端午閩臺對渡習俗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更有獨特的風格—競舟潑水鬧端午。每逢端午節,晉江兩岸賽龍舟熱火朝天,而位于泉州灣的石獅蚶江常有風浪,不宜舉行賽龍舟,而獨創了別開生面的“競舟潑水鬧端午”。當天,蚶江與臺灣鹿港兩地民眾身著節日盛裝,同江競舟追逐潑水,人們視此水為“圣水情雨”,可驅邪消災,祈求吉祥、海上安寧,寓意為人與船大洗禮。這血濃于水的“海峽同樂潑水歡”民俗活動代代相傳,綿延不斷,成為全國乃至世界僅此一絕的民俗活動。除潑水外,兩岸同胞還有一些共同的祭祀活動,如采蓮(嗦啰嗹)、祭江、放水燈、祭五王爺以及燈謎競猜、南音游江等活動。
王爺信仰是閩南地區特有的習俗,五月初五是“五王爺廟”王爺生日,這一天,蚶江和臺灣多個地方都要舉行“放王爺船”儀式。傳說曾經有臺灣船在大海中迷航,幸遇蚶江答老大的“金再興”號導航脫離險境。后來臺灣船來蚶江答謝,蚶江無人姓答,只有五王爺廟有位答王爺,也只有五王爺廟有條“金再興”號王爺船。從此每逢端午,蚶江就要舉行“金再興”號王爺船巡海儀式,祈求保佑海上行船平安。王爺船沒有遙控裝置,僅憑小船上的構件,順潮流出海,又順潮流返回,使這種民俗活動,平添幾分神秘感。
據傳,采蓮(嗦啰嗹)是古越族人的遺風,歌詞“嗦啰嗹”是古越人避邪驅災的咒語。從五月初一起,人們抬著敬奉在“忠仁廟”的木雕龍頭,吹奏嗩吶,走村串巷,挨家挨戶“撣塵”,口唱“五月初一鬧蔥蔥,龍王出世除災難啊,嗦啰嗹哪”,希望驅邪消災,吉祥平安。端午節這一天,采蓮隊伍將龍圖騰擁迎到蚶江與鹿港對渡的古渡頭或鄭成功水操寨上,舉行隆重祭江儀式,宣讀祭文,朝拜海神,祈求海上平安,一帆風順。并表演各種民俗歌舞,以慶昇平。
石獅端午閩臺對渡習俗見證了歷史上的閩臺兩岸關系變遷和商貿的興盛,對研究兩岸關系、國家統一、民族認同有重大意義。石獅端午閩臺對渡習俗見證了閩臺兩岸文緣相續、習俗相同,石獅蚶江、臺灣鹿港文化同屬閩南文化的范疇,習俗風情相近,頗具歷史文化研究價值。如今的蚶江港石湖碼頭已經是國家一類碼頭,兩岸往來的船只不再是舢板,而是大貨輪,海上玩潑水,更是別有一番情趣,閩臺對渡影響深遠?!岸宋绻潱ㄊ{端午閩臺對渡習俗)”于2011年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
![]() |
責任編輯: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