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志雄/繪)
《五祖拳門研究》(周焜民編)
永春大羽老拳師鄭文存先生
菲律賓光漢國術館館主盧慶輝先生
近日,有些讀者反映百度百科中關于“五祖拳”的詞條解析中,存在常識性錯誤,記者隨即上網查看,果然,網絡上關于“五祖拳”的概念錯陳不一,有的媒體報道由于對五祖拳的一知半解,也出現了以訛傳訛的現象。記者就此采訪了本市一些五祖拳傳承人,并查閱了一些歷史記載,對五祖拳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做一次介紹性的報道。
□早報記者 顏瑛瑛 文/圖
“泉南處處少林風”、“燒酒、拳頭、曲”……在泉州的許多俚語、俗語中,五祖拳出現的頻率不少,證明了其在民間的存在早已深入民心。因此泉州的“五南”文化中,南拳也成為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泉州人崇文尚武,是自古以來的風氣。許多人都知道五祖拳是泉州傳統文化一瑰寶,但是對五祖拳的了解知之甚少,五祖拳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何時,是什么人創造的,又是如何在泉州乃至世界傳播開的,帶著這些問題,我們就來一場五祖拳文化溯源吧。
五祖拳的起源
五祖拳發源于泉州,在泉州南少林拳系中最具有代表性,是福建省七大拳種中歷史最悠久、傳播地域最廣的優秀拳種。五祖拳盛行于閩南和中國南部各省,隨著華僑的足跡,又傳播至東南亞各國,隨后五大洲也都流傳開了。1990年秋,國際南少林五祖拳聯誼總會在泉州成立,以后每年都舉辦年會進行學術討論,現在已經開展活動25年,有40個國家和地區的五祖門館社參加。各國專家學者提供了大量文獻資料并貢獻了諸多精辟論述,為五祖拳的來龍去脈正源。
五祖拳是泉州有史可稽的古老拳種,草莽市廛,千百年來傳習不衰。一門五拳,包括太祖、達尊、羅漢、行者、白鶴五種拳術,其中以太祖拳年代最久遠。本地故老相傳,太祖拳術創自宋太祖趙匡胤,故稱“太祖拳”。《北拳匯編》說:“少林派亦稱外家,趙匡胤其開山始祖也。匡胤挾其技,秘不示人。醉后曾與群臣具言其奧蘊,尋悔之,又不欲食言,卒置其書于少林寺神壇中。其法以硬攻直進為上策。”泉州先民在唐、五代、宋三次大批從中原移居晉江兩岸,武術也隨同其他中原文化和習俗傳到泉州,保存下來。宋室南渡后,移設南外宗正司于泉州,宋太祖的部分子孫從此定居泉州,有“至今十萬編民滿,猶有當時龍種人”之說。太祖拳作為其子弟拳,聲望崇高,慕名學習的人很多,便由皇室走向民間,融入泉州地方文化。現在其他地方的太祖拳已不復見或趨于凋零,而在泉州卻保留發展得最為完好,不能不說與這段歷史有著深刻的關系。
拳術經過千百年時間,從內容到形式會有一定演變,當年的太祖拳可能迥異于今日泉州太祖拳,但太祖拳“硬攻直進”的風格特征確是一脈相承,千載不變。往后很多南少林拳種的衍生、發展、變化,或多或少受到這一古老拳種的影響。流傳在泉州的太祖拳、羅漢拳、達尊拳、行者拳、白鶴拳,拳法拳理相似,技手步法相近,拳風相仿,泉州人兼容并蓄的很多,相沿成習,也就是說,學了其中一種,又學其他。
網絡上有說五祖拳是清末蔡玉明創造的,這應屬誤傳。蔡的弟子尤鳳標在蔡玉明逝世兩年后著《中華柔術大全》,序言中寫:“世所見者五祖拳棒耳,第年湮代遠,遺傳失真”,蔡玉明生于1853年,卒于1910年,遺澤尚溫,怎會說“年湮代遠”呢?可見五祖拳并非其老師所創。五祖拳在泉州等地的流傳,呈多地域、多流派、多風格的態勢,和蔡玉明同時或早于蔡玉明的著名拳師很多,門墻桃李繁衍至今,互不相屬。永春干德源民國初著有《五祖拳簡史》,時代上溯至清初。所以說,五祖拳是“百家姓”,有很多不同的“衍派”。蔡玉明所傳的,是其中一個門派。他精通五祖拳,培養了很多門生,卓有成就和貢獻,不愧一代宗師,但即使在他生前,他也沒說過自己“創造了五祖拳”。
五祖拳稱謂的由來
我們查閱了現存的古拳譜,五祖拳之所以稱“五祖”,是因為它包含五種拳法:“一達尊、二太祖、三羅漢、四行者、五白鶴”(有的拳譜記載有“觀音”、“玄女”)。據尤鳳標《中華柔術大全》和周焜民的《五祖拳譜》,每一傳世套路各有歸屬,如《三戰拾字》標示“太祖派”,《雙綏》點明“羅漢派”,《三角搖》為“達尊派”,這是自古而然。因其總有五種拳法,故套路多達兩三百套,空拳、長短兵自成系統,小套洗練僅十數步,而大套繁富至百又五六十技手。
五祖拳精密而重實際,外形簡單易學,功用講究簡單實用,少花招,走中門,直截了當,有招拆招,連消帶打。各拳有各自風格和獨到之處,由于拳風近似,可以通學兼練。
民間習慣上把這五種拳統稱為“五祖門”或“五祖拳”。所稱的“祖”,古拳譜指為“法祖”,拳法之祖,也即以太祖、羅漢、達尊、行者、白鶴的拳法為法祖,不是小說中所說的什么少林“前五祖”、“后五祖”。這種稱謂的出現,應是在清康熙年間方七娘創傳白鶴拳之后,因為白鶴拳是這五種拳中最年輕的。
五祖拳與少林寺的關聯
提起五祖門拳術,人們往往會與少林寺關聯起來。
中國武術博大精深,門類繁多,民間習慣以“北拳、南拳”,“北少林、南少林”來大體區分南北不同的拳種。泉州少林寺所吸納和傳授的正是以五祖拳為代表的南少林拳系,早就以拳鳴世。
清代嘉慶年間的《西山雜志》一書提到“少林一派”拳術時,指出有“達尊、太祖、猴拳”。而這三種拳術正是五祖門的重要組成部分。書中所列的晉江、南安、永春各地授拳鄉里,代代賡續,現在仍是五祖拳稱盛的著名拳鄉。北宋詩人劉昌言所吟詠的“泉南到處少林風”,實即民間和少林寺數百年間并行不悖,都在傳習南少林拳系包括五祖拳等中華武術。不妨說,“少林風”里也有一股“五祖拳”風。
有關五祖拳的歷史淵源及發展脈絡,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周焜民所編《五祖門研究》(1998年,紫禁城出版社出版)一書。這是第一本研究五祖拳的論文結集,收錄了不少明清以來的珍貴資料和各國各地區研究者的文章。誠如書中前言所云:“一本求同存異之旨,雖意見相左,援據欠審,傳聞容或閃失,俚語錯字雜見,亦兼容并蓄,使后之研究者,免有翻檢梨棗之苦,而有比較之便。”細心的讀者,諒可從中判斷出五祖拳溯源問題上的是非曲直。
![]() |
![]() |
責任編輯: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