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命運亟須關注
東南網9月2日訊(福建日報)西山紙頭頂“非遺”的光環,卻由于作坊的入不敷出難掩窘迫的一面。
這個大山深處的作坊,簡陋而老舊,工作的都是上了年紀的老工人和劉師傅的家人。說是開放給游人參觀,可一年中來的人寥寥無幾,更別提旅游門票對作坊的補貼,何況門票的收入也不見得有用來改善作坊的條件。
以旅游帶動“非遺”的發展是好辦法,可是是否有效還要看當地是否具備吸引足夠多游客的條件。
我們希望傳統文化能得到保護,如果由傳承人來守護,必然需要一定的政策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加入到這個行列,這個政策應當有效,有被實施。
西山紙就地取材的原則,決定了作坊建在物質條件并不理想的大山深處,能否考慮將其搬移而進行一定的運費補貼?龍棲山的自然保護區作為優良的旅游資源是否能進一步被開發?
“非遺”的保護和發揚更離不開每一個人,正如馮驥才先生曾寫道:“民眾是文化的創造者,是文化的主人。如果民眾不珍視、不愛惜、不保護、不傳承自己的文化,文化最終還是要中斷與消亡。”
喚起民眾的意識這項工作,任重而道遠。實踐隊的伙伴們能做的,只是希望讓更多的人認識到身邊的“非遺”正處在窘迫的境遇之中,希望更多的人能了解失落的手工造紙工藝,讓西山紙能夠恢復應該屬于它的生命力。
其實不只是西山紙,其他的諸多“非遺”的命運也亟須關注重視。
![]() |
![]() |
責任編輯:王超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