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躍腦袋上的傷口清晰可見
漳州新聞網訊(記者 方一凡 文/圖)9月3日上午,漳州籍抗戰老兵陳躍一直守在電視機前,收看抗戰勝利70周年紀念大會和閱兵活動的電視直播。“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隨著大合唱《保衛黃河》的響起,老人興奮不已,情不自禁地跟著哼唱起來。
在觀看直播過程中,老人時而揮起拳頭,時而激動拍手鼓掌,氣勢恢弘的閱兵場面,讓他感慨不已,不禁回憶起70多年前的烽火歲月。
1937年國難當頭,年僅17歲的陳躍毅然入伍,從漳州出征,步行經龍巖至湖南,編入20軍133師318團6連9班,輾轉湖南、河南等地,開展抗日斗爭。
談起當年抗擊日寇的經歷,95歲高齡的陳躍依然歷歷在目。“在鳳凰山,部隊與日寇交戰了三天三夜。戰斗結束時,整個團幾乎都犧牲了,就剩我和連長兩個人。我當時也受了傷,鮮血直流,忍痛和連長一起躲避殘余日軍的追擊。好不容易從山頭撤下來,躲在了老百姓家里,但傷口的疼痛讓我一夜沒合眼。第二天清晨,我和連長遠遠地聽見對面山頭又傳來了交火的聲音,我倆二話不說提著槍又沖了過去,打死了好幾個鬼子。”
“還有一回,天上下著瓢潑大雨,在急行軍的過程中,我和另外一個戰友與大部隊走散了,只能暫時躲在當地老百姓家中。主人給我和戰友一人一條毯子,讓我們好好休息一下,困極了的我睡在了屋外的稻草堆旁,戰友睡在屋檐下。第二天睡醒時,我發現戰友已被日軍的刺刀刺死了,悲痛不已的我請老百姓幫忙,把戰友的尸體背去掩埋。之后,在老百姓的指點下,我沿著水溝步行10公里,找到了133師318團第6連。后來,我跟著部隊到江西上饒駐扎,又轉戰浙江金華。日本投降后,我們轉移到浙江寧波,接收日寇遺留的軍火。”
在“長沙會戰”的一場戰斗中,陳躍的腦部被日本炮彈碎片擊中,導致聽力嚴重受損,抗戰勝利后,他向部隊提出申請,退伍返鄉。得到批準后,陳躍通過拉三輪車的交通員,帶了一袋饅頭,坐船三天三夜,從上海回到廈門。1946年3月,陳躍回到了故鄉漳州。
上世紀五十年代末,漳州糖廠創辦,陳躍成為廠里一名油漆工,工作至退休。如今,他和老伴住在漳州糖廠宿舍區,育有四子一女,兒孫孝順。“每年,我都要帶著孩子們到縣前街一帶的古武廟去走走,那是我們當年出征的地方,希望孩子們牢記歷史,不忘國恥,珍惜幸福生活。”陳躍說。
![]() |
![]() |
責任編輯: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