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憶抗日武裝隊伍閩中海上游擊隊
1938年4月,閩中工農紅軍游擊隊編入新四軍,開赴皖南前線抗日后,莆田留下少數武裝人員編為特委警衛隊。1941年2月,中共閩中特委委員兼莆田縣委書記張伯庭(原名張廉、阿四,今荔城區拱辰街道濠浦社區四亭人),領導閩中沿海地區的抗日反頑斗爭,在海上島嶼建立抗日武裝和革命據點,形成海上交通線。1942年5月,張伯庭根據特委指示,陸續從莆田各地抽調100多名武裝骨干,打入烏丘島“和平救國軍”第二大隊中隱蔽,部隊番號內部稱“閩中海上游擊隊莆田隊”(隊長張鳳、張國強)。1943年8月,莆田隊與閩中海上游擊隊福清隊合并為一個中隊,屬閩中特委領導。
1945年5月,日軍在福建沿海軍民的不斷打擊下,開始由福建向浙江沿海撤退。1945年6月,偽軍頭目在國民黨特務的策動下,勾結國民黨保安團,突然襲擊閩中海上抗日游擊隊的駐地忠門鄉東吳村,制造了“東吳事變”。張伯庭在戰斗中不幸被俘,在莆田城外英勇就義。
“東吳事變”發生后,閩中特委指定由楊杞松(別名楊光輝,化名楊易木,今城廂區城郊鄉延壽村)代理莆田縣委書記,恢復和整頓黨組織和游擊隊。抗日戰爭勝利后,國民黨加緊“清剿”我黨領導的閩中抗日力量,閩中特委轉入隱蔽斗爭,楊杞松奉命回到沿海忠門一帶開辟游擊根據地。1947年8月,楊杞松因叛徒出賣,在西天尾溪安村被捕,在莆田城關東巖山壯烈犧牲,年僅33歲。
據《莆田縣革命烈士英名錄》記載,閩中海上抗日游擊隊在湄洲、烏丘嶼等海域打擊日寇侵略軍和反擊國民黨頑固派“清剿”的游擊戰爭中,共有22名游擊隊員壯烈犧牲,被追認為革命烈士。
1945年8月10日晚,莆田獲得日本投降消息,全城放鞭炮歡慶勝利。1945年9月3日,日本無條件投降簽字,定此日為勝利日,莆田各界集會游行慶祝。
(陳文華 文/圖)
![]() |
![]() |
責任編輯:王超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