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榮珠:10歲就跟著游擊隊走
老人家記性不太好了,子女在家中的幾臺電話機旁都貼上了幾位家人的聯系電話。
翻看到相冊里的一位老戰友時,老伴的一句“他已經走啦”讓陳老有點吃驚。“死了啊……”他看著照片,沉默了許久。
陳榮珠和老伴都是經歷過抗戰的,感情非常好。
東南網9月7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施辰靜)89歲的陳榮珠老人是浙江麗水人,離休前曾擔任過廈門市衛生局副局長。
陳榮珠的聽力不太好,故事大都由同樣新四軍出身的老伴林蔭敘述。
按照老伴的話說,陳榮珠的家鄉在龍泉縣石坑村“深山老林里”,沒有念過書,1937年,紅軍的游擊隊經過他的家鄉活動,才10歲的陳榮珠,就跟著部隊走了。“他這一輩子一直是很不起眼的一個小小螺絲釘,沒有什么驚天動地的故事。”老伴笑著說。
1937年國共合作,這支閩浙贛邊區游擊隊就被整編為新四軍第三支隊了,陳榮珠穿上了軍裝,進入新四軍三支隊六團,但因為年齡太小,不適合進入戰斗部隊,就被安排到新四軍軍部,跟著衛生部長當勤務員,干些雜務。“那時候體力好的應該都到前線了,留下來的都是小不點”。一直到1943年,陳榮珠成年了,被送到衛校念書,成為正式的干部。
打仗的時候,衛生員到一線救護,而送到后方的傷員都屬于傷很重的了,陳榮珠作為后方的醫護人員,將傷員從擔架上抬下來,便一刻不停地趕緊為傷員處理傷口,包扎好,再轉移走。雖然沒有到過前線救護,但當時的所謂后方的“醫院”也都簡陋得不能稱之為“醫院”,一般就是到了相對隱蔽的地方,就臨時放下背包,就地救治,群眾支援出家里的門板,一個一個都拆下來做擔架。“處理傷員的時候飛機都還在頭上盤旋,我們必須爭分奪秒,精神集中,根本來不及緊張和害怕,心里只想著趕緊處理能少犧牲一個人。”陳榮珠回憶道。
![]() |
![]() |
責任編輯:王超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