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網訊 “我回家了,滿足了30年來的愿望,這一生我死而無憾。”9月8日,目前唯一健在的中國“飛虎英雄”、今年97歲的陳炳靖,時隔30年再次回到家鄉莆田,祭祖懇親,聽十音八樂、見鄰里鄉親、訪陳氏祖祠、嘗興化龍眼,數次熱淚盈眶。
陳炳靖1918年10月出生于荔城區鎮海街道鳳山街,是抗日戰爭時期美國“飛虎隊”中的12名中國飛行員之一。當天上午9點許,他前往城廂區福寶陵園祭拜祖父祖母、父母之墓。他在莆田的親戚早已在陵園入口處等候。陳炳靖一走到親人面前就落下淚水,一邊擁抱親人,一邊說:“我終于回家了,看到你們,真是太高興了。”
年近百歲的陳炳靖,快步走到祖父祖母的墳墓前,用莆田話喊著“爺爺奶奶,我回來了”,話音未落就跪下,伸手抱著祖父祖母的墓碑,眼淚再次涌出。隨后,他手捧鮮花走到父母墓前。此時老人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跪在墓前,雙手抱著墓碑親吻著,失聲痛哭:“爸爸、媽媽,我回來看你們了,做夢都想回來看看你們……”現場的人無不為之動容。
陳炳靖感慨地回憶,抗戰勝利后, 1948年他赴加拿大任見習空軍武官前,曾回莆田省親,在家里陪母親6天;1985年,105歲的老母親去世,他回莆田3天送別,他抱著母親遺體半個小時不忍放下。此后,他沒有再回鄉過。雖然他現居住在香港,可心里一直惦記著家鄉的親人。這次,正值中國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他了卻了回鄉的愿望。
鄉音解鄉愁。陳炳靖小時候的家就在莆田文峰宮旁,聽說抗日飛虎隊英雄回鄉,鳳山寺等附近的老居民自發聚在古譙樓上,為他彈奏十音八樂。老人家聽到這熟悉的鄉音,眼含淚花:“莆田這30年變化太大了,老家的小石道已成為繁華大街,比香港的街道還寬敞,可這十音八樂太熟悉了,還是家鄉的味。”他一一和這些鄰里鄉親握手問好,并以敬軍禮特有方式表示感謝。
臨近中午,陳炳靖來到了位于市區玉湖公園的陳氏祖祠。他說,走到哪里,都不會忘記自己是莆田人,回到家鄉了一定要到祖祠,因為根在這里。
隨訪中,記者把《湄洲日報》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日前后報道他的文章遞送給他。他接過家鄉的報紙,認真翻閱,高興地稱這很有紀念價值,要帶回香港收藏起來。
陳炳靖還欣然為《湄洲日報》寫下回鄉感言:“生為中國人,死為中華魂。我回家了!”
延伸閱讀:“飛虎英雄”陳炳靖
陳炳靖1918年10月出生于荔城區鎮海街道鳳山街;
1936年,畢業于廈門集美高級水產航海學校,
1937年,成為杭州筧橋空軍軍官學校第12期學員,接受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第15期步兵科訓練;
1939年,為云南昆明空軍軍官學校第12期戰斗機科學員,總教官為美國著名將領陳納德;
1942年初,赴美接受美國陸軍航空隊飛行學校訓練;
1943年3月,成為陳納德所創“中國空軍美國志愿援華航空隊”暨“飛虎隊”23大隊75中隊準尉飛行員;
1943年10月,赴越南執行任務時,擊落敵機后,負傷為日軍所俘,堅稱為“中國空軍”,拒絕日軍“誘降”、“逼降”,被囚禁,歷盡磨難;
1949至1963年 ,臺灣空軍中校(1957-1959年 臺駐菲律賓武官);
1963年至今,定居香港。(湄洲日報記者 吳偉鋒/文 蔡昊/圖)
在福寶陵園中,陳炳靖老人親吻者父母的墓碑,告訴他們,“爸爸、媽媽,我回來看你們了!”
![]() |
![]() |
責任編輯: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