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國家電視臺采訪時展示“沙縣悠(有)品味”
接受意大利國家電視臺專訪
31日,鄧圣凱接到電話,說意大利國家電視臺要來作專訪。這可是件趁機宣傳中國、宣傳沙縣的好機會,鄧圣凱不敢怠慢,精心做準備。當天12時,鄧圣凱接到電話,說下午3時15分,意大利國家電視臺的人就會來。
中午時分,一位上海三明商會的老鄉發來微信說,老鄧,你好不容易參展世博會,最好寫一幅字,蓋上世博會的章,這樣有紀念意義。鄧圣凱想想這也對,就寫了幅“沙縣悠品味”,寫好了找世博園工作人員蓋章。等蓋完章回來,意大利國家電視臺的編導記者也來了。
幾位編導記者很快圍起采訪區,動作十分利索,世博園內的觀眾,也十分自覺,主動繞開采訪區,這給鄧圣凱留下了深刻印象。
采訪時,先是在鏡頭前展出了幾幅雙鉤書法作品:高山流水,上善若水等。展示好了,編導說,可以開始采訪了。
記者問:“你從哪兒來?”
老鄧答:“中國福建沙縣。”
記者問:“請談談參展世博會的感受?”
老鄧:“我這次是來參加世博會中國藝術珍品展,現場表演雙鉤書法的。”“雙鉤書法得到大家的認可,得到世界觀眾的認可,邁出了成功的一步,我很高興。”
記者問:“來參展有什么目的呢?”
老鄧答:“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雙鉤書法已經失傳1000多年,我們要進一步把它挖掘發揚光大。”
記者又問:“下一步怎么打算?”
老鄧答:“回去后,將到美國、迪拜、希臘等地巡展,還有在國內各大城市巡展,把雙鉤書法這一民間藝術傳播出去。”
采訪順利結束,電視臺的編導離開20多米了,還返回來對鄧圣凱說謝謝。
外國人對中國民間藝術很看重
從世博會回來,鄧圣凱感受頗多。他說,中國5000多年的文化積淀,民間有很多藝術瑰寶,雙鉤書法就是其一。著名書法名作《蘭亭序》,就蘊含了雙鉤書法的元素。
鄧圣凱6歲始學書法,18歲始練雙鉤書法。他與雙鉤書法結緣,離不開一塊碑。這塊碑,原先鑲在沙縣老城門上,叫迎恩門。鄧圣凱的家就在城門邊上,小時候經常看,覺得那字寫得真好,勾邊,墨中好看。后來,碑從城門上掉下,也沒壞,鄧圣凱的父親和伯父見了,就將它搬回家。文革期間,這塊碑被廢棄。上世紀80年代,鄧圣凱又找回了這塊碑。正是受到這塊碑影響,鄧圣凱愛上了雙鉤書法。年輕時,村里劃龍舟,要在劃槳上寫“迎恩門”三個字,為了在窄的槳上寫得又快又好,鄧圣凱就用雙鉤法書寫。
與世界舞臺零距離的世博會之旅結束了,鄧圣凱感觸最深的是,“我們民間藝術家不要看低自己,就像出去參展前,也有人勸我不要去,說去了可能連門都進不去。但事實恰恰相反,我不僅向世界展示了雙鉤書法,也受到更多人的尊重。”老鄧說:“外國人對中華民族的民間藝術是十分看重的。”
(注:本文圖片由鄧圣凱先生提供)
![]() |
![]() |
責任編輯: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