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鄉夢圓
俯身親吻父母墓碑含淚訪母校聽鄉音
東南網9月17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卞軍凱)9月8日上午9時許,靜謐的莆田市城廂區福寶陵園迎來了一群掃墓的人。居中的一位老人身材高大,面容消瘦,他在親友的攙扶下走進陵園,剛剛看到祖父母、父母的墓碑,就已經潸然淚下。
這位老人,就是97歲的“飛虎”英雄陳炳靖。上次回家鄉,是1985年105歲高壽的母親去世時,距今已整整30年。
“阿姆,我回家了,我回來看你們了,做夢都想回來看看你們……”一句莆田鄉音未說完,陳炳靖已經跪倒在墳墓前。他激動得淚流不止,雙手緊緊抱著墓碑幾次痛哭失聲,一邊哭一邊親吻著父母的墓碑,在場的親友們也感動得眼含熱淚。
淚水中蘊含著他對家鄉親人的深深思念。出生于1918年的陳炳靖,十幾歲時就離開家鄉到廈門求學,1937年抗戰爆發后又投考杭州筧橋空軍軍官學校,并成為“飛虎隊”成員。時光荏苒,此后直到1948年赴加拿大擔任空軍見習武官前,他回了一趟老家,用6天時間略盡孝道。
“我80多歲時,聽到小孩子叫媽媽,還會流下眼淚,我想念我的媽媽。”
對故鄉,陳炳靖有著對媽媽一樣的依戀。為父母親掃墓后,他又先后走訪了文峰天后宮、陳氏祖祠、母校礪青中學、綬溪公園、莆田市第二實驗小學、湄洲媽祖祖廟等幾處地方,一路上念叨著:“我回家了!我回家了!”
這些年居住在香港,老人常常會做噩夢,他仿佛聽到夢里一個聲音問自己:“你的家在哪里?”另一個聲音回答說:“在香港。”可是第一個聲音馬上打斷他說:“不對,你的家在莆田,那里才是生你養你的地方。”“這一趟回了老家,再也不會做噩夢了,我死而無憾!”陳炳靖說。
陳炳靖出生在荔城區鎮海街道鳳山街金橋巷,這里的老居民聽說他回家鄉了,自發地聚在古譙樓上為他彈奏十音八樂。當幾十年沒有聽過的家鄉古音又在耳畔響起時,陳炳靖緊緊地握住鄉親們的手,激動得熱淚盈眶。
莆田礪青中學前身為礪青學堂,是陳炳靖的母校,學堂舊址已改為三清殿。陳炳靖邁上臺階走進殿內,撫摸著一根根柱子,感慨萬千:“這里曾是我讀書的學堂,還和原來一樣啊!”說著說著,他的眼眶又一次濕潤了……
寄語后輩
“愛媽媽的人,才會忠于國家”
“英雄爺爺,英雄爺爺……”9日下午,在莆田市第二實驗小學校園里,一聲聲稚嫩的歡呼聲圍繞在陳炳靖身邊。雖然回鄉只有幾天時間,但他還是很想到校園看看家鄉的孩子們。
六年級(4)班的同學們特別幸運,他們的新學期第一節少先隊活動課請來了陳炳靖爺爺參加。
孩子們為老人系上紅領巾,他的臉上露出了笑容:“看一個社會好不好,從孩子們的衣服、表情上就能看出。這里的孩子衣服漂漂亮亮,一個個蹦蹦跳跳的,特別好。”
老英雄和小朋友的交流沒有一點障礙,陳炳靖告訴孩子們最多的,就是“要愛自己的媽媽”。他說,他從集美高級水產航海學校畢業后到上海實習,看到了很多被日軍飛機炸死的兒童,他和3個同學決心報考空軍,立志將日本侵略者趕出中國。可是,從此與母親再難相見。1985年,母親去世,他回家奔喪只待了幾個小時便匆匆離去,這一直是他心中的遺憾。
“愛媽媽的人,才會忠于國家。”陳炳靖為同學們講著抗戰故事,記者聽著聽著,淚水在眼眶里打轉。
在空軍軍官學校讀書時,有6位來自東北的同學,他們的母親都被日軍在松花江邊殘忍地殺害了。有一次,教官教唱愛國歌曲,學的就是《松花江上》,當大家唱到“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時候,才能歡聚一堂?”時,失去娘親的幾位東北同學放聲大哭,所有學員甚至教官也跟著痛哭失聲,淚流滿面……
在學校的紀念冊上,陳炳靖鄭重寫下了“生為中國人,死為中華魂,我回家了!”的留言;當孩子們表演合唱時,他情不自禁地打起了拍子,還主動說:“你們還有什么想問的嗎?要把我當成真的爺爺啊!”下課鈴聲響起,陳炳靖走到孩子們中間,和他們擁抱、握手,孩子們興奮不已。
在礪青中學,當學生們為他送上鮮花、別上校徽時,陳炳靖想起了少年時光,眼中含著淚、臉上卻帶著笑:“回到母校,仿佛又回到兒時背著書包來上學,太親切了。”
1948年,陳炳靖回鄉探親時曾經在這里做過一次報告,這次時隔67年再一次登上講臺,他激動萬分,邊走邊敬禮,在雷鳴般的掌聲中向小師弟、師妹們諄諄寄語:“我們要愛母親、愛國家,要有孝心、仁心、忠心,一定要愛自己的國家!”
![]() |
![]() |
責任編輯: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