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火爐:每天背著上百斤通信設備
說起戰場的經歷,劉火爐很激動,勝利的喜悅和對戰友的懷念在他的言語中相互交織。
孫輩繞膝,小曾孫每次來都要坐在劉老腿邊。
東南網9月24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王毅 圖 通訊員 陳鑫煒 文)劉火爐出生于1922年,20歲參軍當兵,先后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30歲轉業回鄉擔任村干部。他曾是中國遠征軍第五十三軍第116師師部電話連戰士,是全國為數不多仍健在的遠征軍抗戰老兵之一。
“我不是英雄,只是那段殘酷戰爭的幸存者。”1942年,當時劉火爐20歲,兩個兄弟在馬來西亞,他被抓去當壯丁,之后被送去訓練,編入江西的一個連隊里,“有老鄉約我一起跑,我說不跑,我兄弟三人,一定要有人參加抗日”。
幾經輾轉,劉火爐被編入第五十三軍第116師師部電話連,成為中國遠征軍的一員。作為一名通信兵,他每天要背著上百斤的通信設備,“負責師長和團長的通話”。
1944年5月,為打通中國抗日戰場的保障通道——滇緬公路,中國抗日軍隊以騰沖為主攻方向,開始了滇西大反攻,劉火爐所在的五十三軍參加了光復騰沖戰役。
1944年8月,戰士們分東北兩路直擊騰沖,相繼拔掉日本人構建的外圍陣地,將敵人全部壓縮到騰沖城內,由于城內房屋相連,日軍利用民房家家設防、巷巷筑堡,戰斗異常血腥慘烈。
劉火爐回憶起那段歲月,眼眶濕潤:“作為通信兵要去接通被炸斷的電話線,一次,身邊的兩位戰友倒下再也沒有起來。”說到這里,老人輕輕擺了擺手:“不說了,不說了……”
“我們在云南打了整整4個月,9月收復騰沖后才離開。”劉火爐說,之后部隊又調往越南,在河內接受日軍投降。
1947年,劉火爐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后在北京稽查總政司令部擔任通訊班長,立三等功一次,并被評為二等模范。1952年,他復員回鄉擔任村干部。
“趕上今天這么好的生活,知足了。”老人笑著說。
?
![]() |
![]() |
責任編輯:王超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