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老兵的軍禮。
老兩口正興致勃勃地玩電腦游戲。
柴老離休后,將1939年參加革命至離休前的合影按時間順序整理清楚。
東南網10月8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林輝 通訊員 余福 圖/文)
7月21日下午,陣雨初歇。在三明梅列區紅巖新村一套普通的單元房內,我們見到了95歲的柴春林老人。柴老是山西翼城縣人,1939年7月參加革命工作,離休前任三明地委組織部副部長。
“現在他呀,每天一有空就看抗戰電視呢。”柴老的愛人一看到我們,就笑著說,“聽說你們要來,中午都沒有午睡。”
柴老憶起舊日,語氣低沉。他告訴我們,自己16歲還在初中念書的時候,就接觸過《醒翼》等進步刊物,經常參加抗日救國宣傳活動,“晚上寫好一條條抗日標語,然后大伙就一起上街張貼”。
1938年初,柴老被選派參加縣犧盟會開辦的軍政干部訓練班學習。學習結束后,柴老被分配到店上鄉、張家腰鄉任特派員,成為翼城縣三區犧盟會的一名宣傳干部。
“1938年3月4日,日軍首次侵犯翼城。”對于這個日子,柴老記憶猶新。當年10月,盤踞在同蒲線上的日軍調集2000多人,由曲沃又一次入侵翼城。他們沿曲高公路直撲東西塢嶺地區,在那里進行了為期一周的大屠殺。“鬼子在高家垣、劉莊窯兩個小村子里,一天就殺死了50多名無辜百姓。”說到這里,老人眼里閃著淚光。
1939年12月,閻錫山制造了震驚全國的“十二月事變”,組織上決定讓柴春林回鄉隱蔽。“我就在老家大營里村的小學任教員,以此為掩護,發動老百姓成立農民救國會,為抗日軍隊輸送兵員和糧食,補充軍鞋、軍衣等物資。”柴春林說。
“當時,我也參加過一次伏擊戰。”老人告訴我們,1945年3月,抗日游擊隊得到一份可靠情報,決定利用牢寨這個地方的有利地形,對鬼子進行伏擊。鬼子被打得措手不及, 28名鬼子當場喪命,而我們無一傷亡。“這場仗打得真解氣!”
?
![]() |
![]() |
責任編輯: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