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說閩東:寧德十大特色演藝
周寧“魚葬禮俗”
周寧浦源村的“魚葬禮俗”,有800多年的歷史。南宋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河南開封鄭氏始祖朝奉大夫因避戰亂,舉家輾轉遷徙至周寧浦源村。當時,因要澄清溪水,確保飲用水源衛生,就將溪中原生態自然的鯉魚保護起來。為保護溪中鯉魚,在村民中樹立護魚理念,鄭氏先祖不惜利用自己的孫兒在抓溪中鯉魚時,巧設“苦肉計”,以此警示族人不可隨便抓溪中鯉魚,并趁機擇地建“魚塚”,訂立村規民約:“凡偷魚者,給全村人罰酒席一次”;“溪中鯉魚自然死亡,要給鯉魚舉行魚葬禮俗”。浦源村人世代恪守古老的村規民約,不僅不食溪中鯉魚,還將其奉為“神魚”。
“魚葬禮俗”的儀式開始時,先由村中年長者手托盛著鯉魚的盤子走在前頭,身著晚清服飾,男女老少緊跟其后,敲打著哀樂的鼓鑼之聲,舉五色彩旗,沿溪岸而行走向“魚塚”。“魚塚”旁,兩棵參天連理古柳杉緊緊相抱,猶如一對生死不渝的夫妻,人稱“鴛鴦樹”。兩樹之間立著的一塊石碑就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魚塚”。隊伍到“魚塚”后,將裝有鯉魚的盤子放在事先準備好的祭壇上,首先由司儀主持開始祈禱,參加祭拜的族人,跟隨司儀吟誦“魚祭文”:“鯉魚溪人謹以三炷馨香一卮酒,致祭于鯉魚亡靈……表吾齊之博愛兮,惟祈爾裔蕃昌……”。村中老者在“魚塚”前,上香、三拜九叩。最后,由村中老者將盤中鯉魚置于魚塚中,在鞭炮聲中,完成“魚葬禮俗”。
![]() |
![]() |
責任編輯:王超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