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說閩東:寧德十大特色演藝
壽寧“北路戲”
北路戲,俗稱福建亂彈、橫哨戲、平板戲,因其主奏樂器為橫笛(即橫膜笛),民間又稱其為“橫哨戲”。北路戲是清初以來北方梆子、亂彈腔南傳后,經安徽、江西、浙江傳入閩北,再傳至閩東的地方戲劇種。主要流行于古田、屏南、羅源、寧德、福安、福鼎、霞浦、周寧、壽寧等地。1958年10月,壽寧縣文教局在民間劇團調演之鳳陽北路戲演出隊的《槐蔭記》中發現這一劇種。同時,福安專區文化局在福安陽尾演出隊中也發現北路戲劇目《宋江殺惜》。于是決定發掘搶救這一劇種,并定名為北路戲。2006年6月,北路戲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是我國地方戲中稀有的劇種之一。北路戲與宋元明形成的南戲、高腔、昆曲來說,應是個新興劇種,但比上世紀50年代形成的小劇種來說,它已有近300多年的歷史。經調查研究,以及從北路戲的聲腔內蘊分析,該劇種系由北方吹腔、婺劇亂彈、徽戲等因素融合而成。
北路戲傳統作品有一百多本,常以“五緣”、“六配”“九閣”、“十三帶”概括其中主要一部分劇目。北路戲由于上世紀六十年代現代戲《張高謙》的創演,取得了成功,八十年代以來陸續創演現代戲《東海小哨兵》《流亡劇團的孩子們》,古代兒童劇《岳云出征》《劈山救母》等兒童劇,在兒童劇方面累積了許多口白唱腔表演程式舞蹈動作以及舞臺美術等方面經驗,在創演富有教育意義的兒童劇課本劇方面具有優勢,同時對于戲曲本身的傳統文化在新一代的普及起到了重要作用。
![]() |
![]() |
責任編輯:王超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