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說閩東:寧德十大特色演藝
福安“畬族歌會”
畬歌同《詩經》的創作藝術極為相似,“已知畬歌的發生時間,是4000年前畬族最早祖先承繼高辛夷人氏族部落詩樂舞的時候。畬歌與《詩經》本同源同根于古中原民歌。”每逢歲時節令,畬家男女一般都會盤歌助興,可謂“俗不離歌。”除在村內對歌外,還定時定點舉辦歌會,集四方畬家男女前往參加,形成畬村傳統歌節或專門歌會,婚慶或村里來客時也會開展盤歌活動。福安主要傳統歌節或專門歌會有:正月十五元霄歌節、“二月二”會親節歌會、“三月三”歌會。
畬歌是畬族人民用自己的語言自編自唱的歌,既有歌詞又有歌調,是民間文學與民間音樂的結合體。內容上大體可分敘事歌、小說歌、傳統山歌和現代山歌四種類型,也有按敘事歌、小說歌、雜歌和兒歌四種類型分的。形式上畬歌基本格律和漢詩詞七言絕句一樣。七字為一句,四句為“一條”,講求押韻。也有一字、三字或五字為一句的,也有兩個三字短句合成的變體六字句的。條式上也有起句不同的變化,有四句五言的,或七言五句、七言六句的歌體。演唱形式有獨唱、對唱、齊唱和獨特的“雙音”二聲部盤歌形式。演唱方法有假聲、真聲和真假聲結合三種,假聲唱法尤具特色,其氣息支持點在小腹上部,氣從肺的底部直拔上去,演唱者將后鼻腔、軟口蓋上提,運用頭腔、鼻腔共鳴,聲音細溜溜的像是從鼻腔哼出,顫音的幅度小,當唱到四、五、六度跳進時,常有意識將高音拉直。其延長音的顫音,猶如腦后飄蕩一股清風,略帶山野空曠之感,音區一般在β1-β2,有較明亮的光彩和一定的穿透力,既纖細又較結實,無空洞感。
![]() |
![]() |
責任編輯:王超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