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橋橋面石梁間隙可以伸入一只手掌
東南網10月29日訊(海峽都市報記者 蘇燕梅/文 肖春道/圖 實習生 陳慧敏)福州臺江區新港街道的萬壽橋,是座有著三百多年歷史的老石橋。石橋邊的萬壽村民,祖祖輩輩都從橋上經過,口口相傳著當年利用潮漲潮落建橋的故事??扇缃?,附近居民發現,石板間的縫隙越來越大,甚至可以輕松放進一只手掌。福州市文物局在巡查中也發現了這個情況,但維修卻遇到難題。
據附近居民俞先生介紹,萬壽橋這里原為萬壽鄉的一個渡口,俗稱“河口渡”,東通福州郊區前嶼、后嶼和鼓山等十三鄉,西連臺江一帶。清康熙七年(1668年),鼓山僧成源和里人柯應采為方便行旅,募白銀2000余兩建造石橋。翌年12月竣工,前后歷時1年多。
前日上午,記者來到現場,看到橋面上平鋪著十二條石梁,每條石梁都有二十多米。但橋上石梁之間的縫隙有6~7厘米寬,可以伸入一只手掌,透過縫隙,還可以看到河水。
俞先生說,相傳當年建橋時,橋面上的12條石梁,是利用退潮水淺時砌基壘石,漲潮時以浮力將載于船中的千斤石梁架上石墩。福州民俗專家陳朝軍介紹,這種方法叫“浮運”,由于當時的條件所限,不可能做到石梁的無縫對接,留些縫隙很正常。俞先生也說,橋上的縫隙一直都有,但以前很小,這些年越來越大了。附近居民都擔心,縫隙變大會影響萬壽橋的通行安全。
前日下午,記者聯系了福州市文物局。相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他們在巡查過程中已經發現石梁縫隙變大的問題,可是修復卻遇到困難。萬壽橋旁是小巷,路通巷和萬壽二道都無法讓大車通行,而萬壽橋上的石梁都是20多米,這么大的石梁無法運進小巷。古代建橋時,用的是船運的方式,而現在內河河道窄小,水位又很淺,無法走大船,更別說載石條了。他們也找過不少工程隊,但都表示沒辦法。他們也希望有關專家能提出好的建議。
該工作人員表示,目前,萬壽橋只是路人通行,短期內不會發生危險。
![]() |
![]() |
責任編輯: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