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天門,來到寺院大門,大門上方牌匾上書“入三摩地”,意思是進了大智慧境界,但愿此行也能沾點佛家的智慧靈光吧。大門兩旁蹲守兩尊石獅,側目相視,氣勢威武。跨進大門,映入眼簾的是一片開闊的庭園,樹木蔥郁,生機盎然。庭園中央是一個蓮花狀的的放生池,池里的錦鯉在自由嬉戲,壽龜則漫不經心地劃水自得,有的悠然地曬著太陽,紋絲不動。
放生池中間的石橋直通天王殿。在天王殿正門里,一尊金色的彌勒佛正樂呵呵地對你微笑,仿佛告誡我等:世間本無愁,庸人自擾之。彌勒佛兩旁是威武莊嚴的四大金剛,又稱四大天王,分別是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彌勒佛背面站著,面朝大雄寶殿的就是韋馱尊天菩薩。天王殿兩側有兩棟二層高的紅色建筑,分別是“鐘樓”和“鼓樓”。
通過天王殿,登上石階,一座雄偉壯觀的大雄寶殿魏然矗立眼前。大雄寶殿是整座寺院的核心建筑,也是眾僧朝暮集中修持的地方。大殿中祀有三尊佛,中間即裟婆釋迦牟尼佛,俗稱佛祖,兩旁分別是東方藥師佛、西方阿彌陀佛。三佛兩側祀有十八羅漢,形態各異,栩栩如生。大雄寶殿前是一開闊的石埕,周邊的白色大理石護欄新圍砌不久。石埕前坐落一銅制的三層塔狀香爐,底座上刻有“南少林禪寺”字樣。香爐里插滿供香,云煙繚繞,如入仙境。大雄寶殿兩側分別是介紹南少林歷史和武學的展館及紀念品商場,中間的操場是武僧練功習武之地。
在展館里,我們看到不少考古人員挖掘出來的石槽、殘碑等,上刻有“林泉院”、“寺山界”等字樣。一塊石槽上刻有“諸羅漢浴煎茶散”字樣,可判斷這是僧兵治療傷病用的石槽。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口長約2米,寬1米的方形石槽,重達數千斤,槽上刻有“當院僧兵永其佳其合共造石槽一口”的字樣。據史載,只有少林寺才能冠之以“僧兵”二字,所以這是推測該遺址就是南少林寺遺址的重要依據。據展館史料記載,南少林寺原名林泉院,始建于南朝陳永定元年(公元557年)。林泉院以禪武文化聞名。習武之風,始于唐初,其歷經磨劫,也與武風有關。1992年4月25日,南少林遺址論證會暨重建莆田九蓮山南少林寺新聞發布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正式向外界宣布發現南少林寺遺址,中國佛教會理事、嵩山少林寺第29代方丈德禪大師出席新聞發布會,他根據先輩叮囑,暫定了林泉院即南少林寺,并贈送了“南少林就在福建莆田九蓮山下”的親筆題詞。
參觀完南少林寺景點,我們走出寺院大門。廣場上有不少人擺攤販賣各種紀念品及特色農產品等,吸引很多游客流連其中。據了解,近年來當地村民在政府的引導下,借助“南少林”旅游資源,大力發展生態旅游業,種植上千畝的紅茶、油茶、油菜花、無花果、黃花菜、桑椹等農特產品,還開辟“逸林生態采摘園”供游人休閑玩樂。在毗鄰寺廟西側,一棟棟新蓋的“別墅式”安置房拔地而起。這些安置房設計有家庭式旅館功能,在滿足村民自住的同時,還能作為“生態旅館”為游客提供住宿。該村目前還積極爭取政策傾斜和資金引入,對分布在南少林寺周邊景點實施配套開發,修建“南少林農特產品一條街”等,努力打造一個集宗教朝圣、生態觀光、田園采摘、土特產采購于一體的旅游經濟圈。
(朱崇飛)
?
![]() |
![]() |
責任編輯: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