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日,印度尼西亞哇揚夸塔曼木偶劇團走進晉江五店市傳統街區,為當地老百姓表演他們的傳統木偶戲。
四川大木偶《長綢舞》。
德國木偶戲《非凡之旅》。本報記者 林熙攝
東南網11月11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卞軍凱 李烈/文 林熙/圖)
9日下午,作為第十四屆亞洲藝術節重要單元的第四屆中國泉州國際木偶節,在泉州木偶劇院隆重拉開帷幕。
這是時隔15年后泉州再次舉辦國際木偶節,也是歷屆木偶節中規模最大的一次。來自五大洲的木偶藝術家們說,木偶藝術深受各國人民喜愛,全世界木偶藝術家就像一個大家庭,國際木偶節是這個大家庭的盛大聚會!
一別十五年,今朝再相會
“辦完這屆國際木偶節,我就要退休了。能在退休前看到這么多國際同行來參會,我特別高興!”開幕式上,作為“主人”的泉州市木偶劇團團長王景賢激動地說。
是啊,自從泉州在1986年、1992年、2000年舉辦三屆國際木偶節后,海內外木偶藝術家們一直在熱切期待下一次的藝術交流。臺灣諸羅山金光布袋木偶戲劇團團長吳萬成曾經參加過第三屆國際木偶節,當時那種“群賢畢至”的場景至今難忘。“一直盼望著再交流,這次終于實現了,而且第一次看到這么多國家的木偶劇團!”他說。
本屆國際木偶節,迎來了澳大利亞、比利時、新西蘭、荷蘭等14個國家和地區的300多位藝術家。9家國外劇團,2家臺灣地區木偶劇團,加上國內的木偶劇團,構成了歷屆最大規模的“家庭聚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木偶聯會中國中心的加入,讓陣容更加“高大上”。
談到這次相聚,聯會秘書長雅克斯的話語中充滿喜悅:“有人說木偶戲有消失的跡象,我并不這么認為,相反,我覺得現在它依舊受歡迎!”他說,木偶節各國劇團帶來了風格迥異的表演,足以證明這一傳統表演的魅力。
木偶是門世界語,藝術重在多交流
1929年,國際木偶協會就宣告成立。由于木偶藝術具有通行世界的動作語言、造型語言,淡化了因各國語言不同而造成的差異,所以木偶藝術本身也成了一門獨特的世界語言。
有了通用的語言后,交流、學習便成為木偶藝術家們最期待的事。王景賢和吳萬成都表現出對國外木偶藝術的欣賞:“國外木偶戲的表現形式滑稽幽默,容易讓大家接受;但表演中又蘊含哲理,有直通人心的東西。”他們說,看了國外的木偶表演很有啟發,一些好的創意和對民族文化元素的表達形式,值得吸收、借鑒。
漂洋過海來參加“聚會”的國外藝術家們,也在演出之余不斷學習。澳大利亞“夢想劇團”木偶演員理查德說,澳大利亞木偶戲由英國傳入,雖有200多年歷史,但與中國木偶戲的歷史相比還比較短,在表演技術、劇目創作上還有許多需要提高的地方。“開幕式上,我對四川大木偶戲、泉州提線木偶戲印象很深。”
“我們第一次來到中國,看到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木偶戲,很想學習其中精彩的部分。”塞爾維亞“巴卡梅拉木偶劇團”演員阿美拉說,塞爾維亞木偶戲起步比較晚,是一個新生行業,所以特別需要向歷史悠久的中國木偶戲學習。此外,她還準備和其他國家的團隊多交流,“我們覺得世界木偶是一個大家庭,繽紛多彩,相信我們可以通過表演中的交流,彼此學習”。
到最基層演出,留下最美好回憶
在泉州市老年大學的劇場里,經典的泉州木偶表演劇目《馴猴》,贏得了一陣又一陣的掌聲;在晉江市安海鎮龍山寺的廣場上,臺灣諸羅山金光布袋木偶戲劇團表演的“木偶跳騎馬舞”,讓圍觀的群眾情不自禁地打起節拍;在泉州市通政小學、第七中學,德國“第五輪劇團”準備連演四場,讓學生們過足癮……
演出地點分布最廣泛、人群覆蓋面最大、場次最多……本屆國際木偶節最大的特色,是把藝術送到觀眾家門口。36個演出地點中,有10個專業劇場、7所學校、19個戶外廣場,58場演出充分體現了“國際藝術,全民共享”的理念。
在龍山寺廣場,吳萬成面對觀眾的聲聲喝彩,獲得了在臺灣演出時一樣的成就感:“我們在臺灣走的就是廟宇演出路線,直接面向普通民眾。演得好不好,馬上就知道。”吳萬成說,臺灣木偶戲源自閩南,這次回到泉州演出,能受到“祖籍地”觀眾喜愛,特別高興。
德國“第五輪劇團”曾經多次來中國演出,這次來到泉州,在“走基層”演出中留下了十分美好的回憶。劇團演員麗薩和迪米特里說:“我們非常喜歡在演出之外逛博物館,博物館里保存了當地的傳統,對于藝術創作來說是非常好的啟發點。泉州的傳統文化太豐富了,我們希望在這里找到新的靈感,如果能創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福建特色的作品,那就太不可思議了!”
題圖:9日,“東道主”泉州市木偶劇團在開幕式上表演《歡樂的節日》。
?
![]() |
![]() |
責任編輯: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