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德燈謎一條街 魏高鵬攝
百歲老人穿針引線 茂峰攝
“五進”重落實
今年7月16日至18日,中國倫理學會專家組一行深入柘榮縣宅中鄉、東源鄉、城郊鄉仙山等地,對該縣創建“中國孝德文化之鄉”進行實地考察論證。專家組一致認為柘榮符合“中國孝德文化之鄉”相關標準。
中國倫理協會常務副秘書長王海濱在授牌儀式上說:“本次榮膺‘中國孝德文化之鄉’殊榮,將為柘榮進一步傳承、弘揚和發展中國傳統孝德文化增添新的動力。”
謀定而后動!柘榮由此走上全面打造“中國孝德文化之鄉”的發展道路。
利用“五大平臺”營造氛圍。依托柘榮今報、柘榮新聞網、“長壽柘榮”微信等媒體傳播平臺;慈孝文化公益廣告、志愿者服務等公益文化平臺;開展中華經典誦讀活動等經典誦讀平臺;在清明節、兒童節、重陽節等時節開展孝德文化教育的傳統節日平臺;評選表彰“道德楷模”、“最美人物”、“身邊好人”等孝德榜樣平臺,共推孝德傳統文化。
今年以來,柘榮縣楮坪鄉陸續培訓了20個長期住村、身體健康、為人孝德的老干部或鄉土人才,組成“草根和事佬工作室”。如今,幾乎每個村都有一個“草根和事佬”,負責宣傳孝德精神,調解鄰里糾紛。這是柘榮縣實施孝德文化進農村的工作舉措之一。
開展“五進工作”夯實活動載體。通過開展孝德文化進農村,教育和引導農村群眾弘揚孝道,樹立良好的家風、村風、鄉風、民風,形成孝道昌隆、民風淳樸的社會氛圍;進社區,以“遵守公德爭做文明市民,創優環境構建和諧社區”為主題,開展以“唱道德歌曲、看孝德短片、講慈孝道德故事”為主要內容的社區道德講堂活動;進機關,教育引導黨員干部“以孝促廉、以廉踐孝”,在廣大干部隊伍中形成爭做孝廉文化的傳播者、踐行者、示范者;進企業,將孝德文化與誠信建設相結合,融入到企業文化建設中,引導企業履行社會責任;進學校,把孝德文化的基本內容和要求滲透到學校課堂教學、學校日常管理、校園文化建設和德育工作之中,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培養學生孝敬、感恩、修德、篤實的高尚情操。
不僅要“五進”,還要促成“五創”。“進農村創幸福、進社區創和諧、進機關創文明、進企業創誠信、進學校創孝心,這是推進孝德文化柘榮建設的目的和意義。”同時,構筑家園孝德文化苑五大載體:即一頓孝德孝心飯,一面孝德文化墻,一堂孝德文化課,一支孝德宣講隊,一支孝德服務隊。
宅中鄉是該縣孝德文化建設的典范。在宅中村,有一個在1997年便獲評“全國敬老好兒女”金榜獎的人,她叫林雪玉。林雪玉的父親青年時因家窮,娶不起老婆,后到霞浦入贅,家中留下老母親和一位患精神病的單親哥哥。林雪玉生于霞浦,四歲那年就被父親送回宅中村,照顧奶奶和伯伯。不久,伯伯病逝,剩下年邁孤寡的奶奶與她相依為命。“省吃儉用、孝敬奶奶”、“火籠換電毯,讓奶奶溫暖過冬”……如今在柘榮各地,仍然盛傳著林雪玉當年孝敬奶奶的事跡。
走在宅中鄉的村頭巷尾,孝德文化的標簽隨處可見。這里有著供奉曾經三中狀元,而后棄官為母守孝的王金龍而修建的南風宮;這里有著全國伏羲教育基地——宅中中心校,作為福建省首個伏羲教育示范點,定期承辦全國伏羲師資培訓及伏羲暑期培訓班;這里風光秀美,有著近20名90歲以上老人,中央電視臺《走進鄉村大世界》欄目組曾專程來到宅中,拍攝“千叟宴”,探究長壽秘訣……
宅中鄉重點圍繞“十個一”:即“一席酒”、“一臺戲”、“一條凳”、“一公園”、“一基地”、“一座苑”、“一展館”“一廣場”、“一支隊”、“一節日”,突出打造“孝德文化宅中”。同時,制定出臺《關于傳承孝德文化推動孝德實踐的實施意見》、《關于成立孝德文化孝德實踐活動領導小組的通知》等相關文件,確保工作有序推進。
![]() |
![]() |
責任編輯: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