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璋家族在永春家喻戶曉,這是家族的部分成員
東南網11月17日訊(海峽都市報閩南版記者 夏雨晴/文 黃啟鵬/圖)感動理由:一根教鞭可以揮進多少個人生?一百多年前,永春縣鄉賢陳璋先生建起鎮上的第一所小學時,這個答案便留給了他的子孫,至今尚未落定。
六代人,77名教師,累積教齡1700多年,十多萬名學生——這個來自永春縣的教育世家,從此便再未離開過祖先交付于他們的三尺講臺。他們培養的無數英才中,中國著名核試驗專家、“兩彈一星”功臣林俊德,曾是2012年度“感動中國”人物。如今,每年清明,永春縣實驗小學的“陳璋紀念室”里,遍布各地從教的陳璋的子孫都會在此重聚,面對先祖遺像,輕輕念起那句“家對筆架山,代代出教師”的祖訓。
一代鄉賢清苦辦學,育得百年老校
光線明亮的開放式書房里,十余名“陳家教師”一邊翻閱著家中的舊相片,一邊笑談著過去教書的趣事,書房墻上黑底燙金的“教育世家”牌匾,讓這個充滿墨香的屋子里,又多了幾許厚重。這樣的場景,時常會在這個家中上演。
75歲老人陳經文是陳璋的孫子,也是陳家從教人員中的第三代,退休前是德化小學的教師。“我們家族和教育的淵源,要從我的祖父陳璋先生說起?!?/p>
陳經文說,祖父陳璋1877年生于書香門第,清光緒年間考中“貢元”,任命四川知縣。辛亥革命爆發后,因不愿當官,便回到家鄉永春縣五里街鎮經商。當時的五里街鎮商貿繁華,教育資源卻顯得落后?!班忂厧讉€鎮都有小學,唯獨五里街鎮沒有,這讓祖父很是介懷?!?911年,陳璋在翁公祠獨資創辦了金峰公學,擔任首任校長。
由于正逢風云變幻的時局,金峰公學也隨之不斷更名,且幾度陷入經費困難的窘境,險些停辦。軍閥橫征暴斂之時,陳璋依舊咬牙每月從家中擠出300銀元(相當于三萬多元)支撐著學校,并動員胞妹資助。1926年,學生增多,學校規模要擴大,陳璋又走訪、發動商會和華僑集資兩萬多元,并召集鄉賢獻出公田建了兩層新校舍。“為了辦學,祖父一家人過得都很清貧,有時他想喝點酒,也只舍得買點花生米下酒,但只要辦學經費缺欠,他二話不說墊付?!?/p>
新中國成立后,學校由永春縣人民政府接管。由于長期經手辦學經費,1951年,有人懷疑陳璋在集資建校舍時貪污,組織清賬組清查,結果卻發現陳璋將華僑朋友、胞妹寄給他的過節費也都用在了建校和辦學上。而如今,這座已改名為永春縣實驗小學的百年老校,教學樓還保留著“金峰”之名,紀念著這位用大半生支撐辦學的鄉賢。
一代鄉賢陳璋
質樸的“教育”詮釋,根植子孫腦海
陳經文說,13歲前,他都與祖父同睡,祖父總在睡前對他說:“我們家對著筆架山,代代出教師,不但自己要好好讀書,長大后還要讓別人家的小孩也讀好書?!边@樣質樸的關于教育二字的詮釋,一直根植在陳經文腦中,多年后,包括他在內的子孫們,都將教育當作他們的“家族產業”經營著、傳承著。只是這份傳承,需要的是永不枯竭的奉獻。
早年間,因教師資源缺乏,不少老師都要下鄉支教,有些教師幾乎大半輩子都要留在鄉村中,與家人分隔兩地。陳經文的外甥和外甥媳婦洪一強、林詩玲夫妻倆深刻地記得,曾經,他倆教書的學校相距三十多公里,在交通工具并不發達的時代,兩人近一個月才能團聚一次,這樣的日子一過就是十年?!凹易逯斜缺冉允?。天天教著別人的孩子,自己的孩子卻很難見上一面,有時候也覺著苦和委屈?!?/p>
陳經文的二姐陳金汝也是如此,但長年的鄉下支教,讓她發現鄉村中孩子知識面較窄,對知識的吸收有時比城里的孩子要慢。幾經鉆研,她發明了“啟發式教學法”,用實物、故事勾起孩子們的興趣。“在那個年代,這樣的教育方式算是非常先進的,當時不少老師來學習?!标惤鹑甑呐畠汉榱崽m說道。后來,洪玲蘭也成為一名教師,母親手把手將詳細的教學方法傳授于她,同時傳授的,還有疼愛學生的“教心”。
1928年在陳璋號召下建起的校舍,位于現“金峰教學樓“所在處
學生中有“兩彈一星”功臣,曾是“感動中國”人物
“一代代人的堅持,其實比一個人的堅持要難得多,所以他們特別值得敬佩?!庇来嚎h實驗小學的操場上,一名老師望著“金峰教學樓”對記者說道。
截至目前,陳璋家族中已有六代、77人從教,教齡累計達1700多年。其中大學教師11人,中學教師25人,小學教師29人,幼師12人,還包含了13名校長、3名幼兒園園長,還有一人曾在美國從教。整個大家族中,有一個家庭被評為泉州市“教育世家”,一個被評為省“優秀教育世家”。陳經文說,粗粗算來,他們家族教出的學生起碼超過了十萬,學生中英才無數,“2012年度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中國著名核試驗專家、“兩彈一星”功臣林俊德,就是陳璋曾經的學生。
不過,談及幾代人堅持從教的原因,眾人卻各有體悟。洪一強等人說,因為父母都是老師的關系,照顧不過來,年幼時他們便被父母帶到課堂上,這讓他們早早地就在心中種下了做教師的情懷。林詩玲說,每逢課間,兒子還總愛拿著她的教鞭,指著黑板上的漢字,對下面比自己年齡都大的學生說:“你們讀!讀!”
而20歲的陳丹鳳作為從教的第六代,父母從未刻意引導她走上教師之路,“但可能是那種情懷已經深入到家庭氛圍中,我從小就覺得教書育人是件非常美好的事情。而當我成為一名教師的時候,我才體會到,這既是一種緣分,也是一種責任,值得傳承和守護?!?/p>
不過,不論從教的初衷為何,每當逢年過節,看著門里門外前來探望的學生們,聽著手機因問候信息響個不停,滿足與寬慰的情緒便會充滿整個家族。不自覺地,他們便會牽起兒孫們的小手,講起那些三尺講臺前的動人故事。
致敬榜
第一代
陳璋
第二代
陳拔茅 陳連茹 王算英
陳玉媛 邱大雅
第三代
陳元榮 陳金汝 洪景潤
陳經文 陳珊胡 蘇其南
王華莉 陳鋼生 陳大麗
陳盡生 呂曙光 魏淑美
魏淑麗 洪寅士 邱瑞棋
嚴 醇 邱瑞祿 邱瑞禮
顏秀珠 邱瑞禎 孫 超
第四代
陳兢克 陳暉暉 陳并立
張文熾 張文彬 陳超群
陳超育 王志琨 洪一彬
呂綠萍 洪一強 林詩玲
洪美娜 陳振勝 洪玲蘭
陳耿華 葉建紅 陳碧芳
陳曉靜 童文博 蘇耀皎
蘇紅嬌 鄭建文 鄭燕敏
呂健鵬 陳小敏 沈少萍
邱丹紅 黃巍琦 楊惠清
第五代
張輝洲 陳巧玲 張雅紅
辛承煒 黃 藝 陳夏瑩
王曉燕 鄭愛彬 洪 梅
葉巧蘭 陳榕民 黃 捷
陳志宏 林志慶 林 璇
陳燕虹 周澤海 朱云慶
第六代
廖莉莉 陳丹鳳
![]() |
![]() |
責任編輯: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