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炳煌(左二)、洪兩宗(左三)、李永南(右一)為中國航海博物館專家葉沖(左一)、李洋(右二)演示立桅技術
漳州新聞網訊(黃炳欽文/圖)11月19日上午,中國航海博物館學術研究部館員葉沖、李洋,從上海專程來到東山島銅陵鎮孔炳煌船模作坊,考察東山島至今保存的中國最古老的木帆船立桅技術。東山島著名造船師傅孔炳煌、造船工程師李永南、老漁民洪兩宗3人一起,用一艘1∶20的釣槽船模示范,向兩位專家演示了古老的木帆船立桅技術。
孔炳煌3人邊操作邊介紹,真正的釣槽船船長21米,寬6米,桅桿19米。桅桿從地上運到船上甲板,桅桿尾部放在船尾,桅桿頭放在船中“桅倉”上面,底下用圓木墊住。桅桿前后左右共用4條長索縛住桅桿上部,桅心處安裝有向左弦偏15度的內置滑輪一個,滑輪上栓著一條“大律索”,外有一塊木棍將“大律索”固定住,以供立桅時將桅桿吊起來。桅桿中部約60%的地方套一個索圈,上面架一部“板曽”,“板曽”有繩索將桅桿上的索圈連起來,然后用船上絞車將“板曽”升起來,桅桿也隨之升起;然后用船后大絞車拉住桅桿上的“大律索”,將桅桿豎立在桅倉上面。為防止桅桿前傾,在桅桿上還縛著一條“陛索”將桅桿拉住。這時候,主持立桅的老師傅要站在桅桿旁觀察桅桿和桅倉上面的“勒耳”的左右間隙,指揮工作人員調整桅桿四個方向的4條長索進行調整,直至前后左右間隙正常,最后用斧頭砍斷縛在桅桿頭部的繩索,讓桅桿依靠其自身重量順利滑入桅井,去除沒用的繩索和“板曽”,整個立桅工作順利完成。
造船工程師李永南介紹,桅倉“勒耳”是立桅的重要的設備。“勒耳”上部要特別留下一個較大的間隙,作用有二:一,使桅桿受力點降低,不易折斷;當船在海上航行遇到大風浪時,要砍斷桅桿時便于操作。二、桅桿下滑進入桅倉時,縛住桅頭的“陛索”將隨之下滑,如“勒耳”沒有間隙,將使桅桿發生傾斜,使立桅工作受阻。另外,“勒耳”的構造要前小后大、下小上大,這樣一來桅桿下落進入桅井后,桅頭離船底有3寸左右的間隙,不會撞破船底;桅桿會被“勒耳”固定住不會搖動,這種技術俗叫“關門”,是立桅技術的成敗關鍵。
李永南說,東山島的木帆船立桅技術獨樹一幟,自古享譽閩粵。解放初期,東山島著名造船師方伯良師傅曾應邀到廣州,將一支30多米長的桅桿順利立起來,轟動廣州造船界,其故事至今還在民間廣為流傳。
?
![]() |
![]() |
責任編輯:王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