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戟在臺灣的 潛伏任務是什么? 由于林戟曾任古屏寧建政五縣清鄉調查長和海軍陸戰隊寧海保安隊隊長,且長期在海軍陸戰隊工作,既熟悉沿海情況,又在沿海多地有很廣的人脈。林戟加入福建省臺灣工作委員會后,最先執行的任務就是掩護陳明貴到白肯島和北礵島進行收集情報和策反工作。1950年9月,林戟受命前往白肯島,通過各種關系,掩護陳明貴活動,并尋找和設計今后常來白肯島的掩護理由——經商。 當時,踞守福建沿海一些島嶼的國民黨軍,是隸屬于臺灣保密局指揮的“福建省海上保安第一縱隊”。該部隊是國民黨于1949年5月在閩江口外的川石島成立的,是由國民黨從各地撤退的情治人員、軍校畢業學生因滯留福州而組成的游擊部隊,約4200人。由當時福建省調查室主任兼任福州戒嚴司令部副司令王調勛出任領導。之后,該游擊部隊就地與閩省各縣市地方團隊編組成軍,進駐福州沿海一些島嶼。平潭島解放后,王調勛領導的這支部隊先后改番號為“福建反共救國軍閩北地區司令部”、“福建省海上保安縱隊”(簡稱“海保部隊”)。 林戟加入福建省臺灣工作委員會時,王調勛任司令的這支部隊剩下3000多人,下設5個支隊,分別占據白犬列島、南礵島、北礵島、西洋島、東引島、烏丘島,同時經常流竄平潭四周小島。當時,海保部隊劃分為正常補給(固定名額)與臨時補給(突擊軍)兩類。除了固定名額由國民黨當局提供主副食與服裝(還不包括薪俸與武器)外,其它占該員額三分之二的突擊軍,臺灣當局不提供基本糧食,就連起碼的溫飽都無法滿足。因此,海保部隊中流行“六兩米,玻璃湯(白開水),延殘命,待反攻”。為了能填飽肚子,占據各島的海保部隊官兵經常要四處購些糧油。 林時雨(右)與堂叔林健(中)和堂弟林孔秋來報社座談。 林戟就是以賣茶油商人的身份經常到北礵島、白肯島等收集情報,策反國民黨海保部隊官兵。林戟和戰友們的工作頗具成效,1952年2月21日,北礵島國民黨海保部隊7名士兵起義,斃支隊長等13人,俘3人,獲槍27支,回陸地向政府投誠。1953年7月13日,人民解放軍解放臺灣當局控制的西洋、浮鷹、北礵等島嶼,解放軍某部分駐各島。林戟還與戰友們一起,經常以經商之名,行走于福州—白肯島,開辟新的情報線。 1951年2月,林戟來到臺灣,住在臺北市迪化街三段三五七號,以臺北力生農場經理身份作掩護,從事情報工作。其間,他曾以經商之名前往臺灣當局控制島嶼最前線,進行收集情報和策反工作,同時成功在霞浦縣歐港鄉(距離當時國民黨局控制的北礵島最近之域)設立茶油交換機構,用茶油交換國民黨軍用物質,如汽油、柴油等,建立商業和人情關系,收集情報,策反國民黨官兵,還準備在歐港鄉建立電臺,以方便與福州聯系。 林戟還與陳明貴等通過與臺灣情報系統相關人士聯系,拓展情報源。同時,他還參與在距離國民黨控制的烏丘島最近的興化縣石埕鄉(今莆田市埭頭鎮石城村)建立聯絡站,以方便傳送情報。 林戟還參與策反時任海保部隊副司令兼參謀長的林蔭。林蔭是平潭人,當過平潭縣縣長,抗戰時曾組織平潭民眾進行訓練,建立聯鄉聯島自衛。林蔭還是孫子兵法研究者,1953年曾在臺灣著述、出版了《孫子兵法淺解》。林戟與之是舊識,他雖做了許多工作,但沒有說服林蔭率隊起義。林蔭后來居于臺北新生南路,長期擔任臺灣專職“國大代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