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閩南地區傳入臺灣的提線木偶為何在臺灣由盛及衰?是什么機緣讓其重獲新生?來自祖地的泉州提線木偶又在臺灣上演了怎樣一出“木偶傳奇”——
在泉州,提線木偶表演總能受到廣大市民的熱捧。(資料圖片)
2007年1月8日,泉州木偶大師黃奕缺的兩個臺灣弟子陳錫煌(左一)、李傳燦(右一)和恩師生前制作的鐘馗木偶造型合影留念。(資料圖片)
做工精細、栩栩如生的提線木偶。(資料圖片)
泉州提線木偶劇團應邀在臺北演出。(資料圖片)
東南網11月27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陳夢婕)
沒落:從“觀者如堵”到“跳鐘馗”
日前,第四屆中國泉州國際木偶節在泉州開幕。來自臺灣的明興閣木偶劇團以及諸羅山金光木偶劇團應邀參演。諸羅山木偶劇團團長吳萬成說,劇團世代傳承,他是第二代,如今已傳到他孫子輩了,而這門技藝最早是從泉州傳過去的。他也記不清自己來泉州幾回了,“誰能數得清自己回家多少次呢”?
如今,兩岸的木偶交流早已成為常態。然而,鮮為人知的是,上世紀80年代,兩岸開放交流初期,臺灣提線木偶表演一度陷入后繼無人的窘境。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副館長粘秋生告訴記者,明末清初,閩南地區的提線木偶戲和掌中木偶戲,跟隨移民的腳步傳入臺灣,并融入當地的社會生活中。許多偶戲藝師渡海赴臺,組班授徒,臺灣傳統木偶戲在表演劇碼、行當角色、表演藝術等方面,均繼承閩南木偶戲的規制風格,在臺灣興盛一時。在臺灣100多年前的報紙上,至今依然可見有關提線木偶的記載,曰“觀者如堵”。
正是由于泉州提線木偶有著豐富精湛的表演技法與成熟完備的演出規制,因此,它對母體文化的依賴程度很高,需要源源不斷的營養輸送。可惜,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兩岸隔絕,藝人交流全部停滯,提線木偶由此在臺灣開始走向凋零。原來說唱的部分使用的是泉州木偶戲的傀儡調音樂,后來藝人逐個老去,沒辦法只好用北管代替,再后來干脆用現代流行音樂去配樂。藝術走形得越厲害,也就越沒人看了。
提線木偶的源頭與遠古巫文化關系甚密,本為“喪家樂”,是宗教儀式性的演出,即溝通人鬼神的一個媒介。而鐘馗是漢族民間傳說中驅鬼逐邪之神,所有因車禍、火災、瘟疫等非正常死亡的人,家屬就會請傀儡戲來跳鐘馗去驅邪。隨著人才的枯竭,提線木偶的藝術性表演在臺灣基本絕跡。曾經有一段時間,它唯一在臺灣現身的場合就是出殯,其功能也只剩下最原始的“跳鐘馗”。
復興:臺灣木偶大師遣子泉州學藝
1986年,國際木偶節在日本舉辦,海峽兩岸木偶人在隔絕往來數十年后首次見面。臺灣一家演出公司負責人張傳枝看完泉州提線木偶大師表演后激動不已。他把泉州提線木偶在大阪和東京表演的錄像播放給臺灣布袋戲名角李天祿先生觀看,并詳細介紹了與泉州木偶界同行交流的情況。
在兩岸木偶界一直流傳著“泉州有個黃奕缺、臺灣有個李天祿”的說法,與黃奕缺齊名的臺灣木偶藝術家——李天祿先生是臺灣“亦宛然劇團”的創辦者,他九歲開始學習木偶藝術,在中國木偶界被稱作“國寶級人物”。臺灣電影《戲夢人生》就是根據李天祿的藝術生涯改編拍攝的。
黃亦缺和李天祿兩位老先生雖未謀面,但看完黃奕缺的表演,李天祿當即就決定把他的兩個兒子陳錫煌和李傳燦送到泉州,投師在黃奕缺門下學藝。據黃奕缺生前回憶:“1989年,李天祿兩個兒子來拜我為師,他寄來的一封信我還沒回,人就已經到了。”“剛一見到阿煌、阿燦,我真有種說不出的感覺。在我的想象中,他們兩位不是小孩子也該是年輕小伙,但實際上他們年紀都不算輕,阿煌只小我5歲。我一時真有點不好接受。后來,在接觸中,我發現他們對藝術是那么虔誠、那樣執著,學習又是那么勤奮,特別是當我知道他們在臺灣木偶藝術界已是小有名望,也曾拜師學過提線木偶。對他們在藝術上的勤奮和進取精神,我深感欽佩。”
為了讓陳錫煌和李傳燦學到更多木偶戲,劇團特地把他們表演的《巧遇姻緣》重新改編再配上音樂,制成磁帶讓他們帶回臺北。黃奕缺還趕制“生”“旦”兩個木偶送給他們。這次拜師活動和教學的時間雖然不長,卻開創了閩臺木偶藝術交流的先例,成為兩地文化交流的一段佳話。
爆紅:赴臺演出打破臺灣百年迷信
從上世紀80年代末首次赴臺至今,泉州提線木偶劇團已經到臺灣演出23次了,演出遍及臺灣的城市農村。到臺灣訪演成為泉州木偶劇團一個常態性的工作,這在大陸木偶劇團中可謂絕無僅有。劇團團長王景賢告訴記者,因為聽說臺灣有一個風俗或者說是迷信,即兒童和懷孕婦女不能看提線木偶,傳說會導致軟骨病,“那我們去了臺灣演給誰看?”最初,泉州木偶劇團有點擔心。
王景賢至今還記得,嘉義有個孕婦要進來看戲,她的婆婆趕過來扯著她不讓進去。王景賢跟她解釋:“臺灣提線木偶表演主要是用于宗教儀式,做給鬼神看的,我們是演給活人看,不一樣。”老婆婆決定自己先進去看看。結果,她看罷出來,態度180度大轉彎,拉著王景賢的手說:“太好看了!我明天叫全家都來看。”由于泉州木偶劇團的演出精彩,依靠口口相傳,來看戲的戲迷一天比一天多。很多年輕人拿個本子排隊要簽名,有的觀眾還從臺北追到臺南,一路跟著看。
今年年初,“指掌春秋——閩臺木偶藝術展”在 高雄佛光山佛陀紀念館舉辦。這是 泉州木偶首次大規模 亮相 寶 島。今年春節前,泉州木偶劇 團到臺灣演出,一個 月 走 了30多座廟。王景 賢告 訴記者,臺灣的氣 候跟 泉州很像,春節期間都是細雨綿綿,又濕又冷,他們在廣場上演出,一天演三四場,觀眾都是打雨傘,密密麻麻站著看。演出完了,觀眾還舍不得走,上臺來跟演員們交流,有的還因戲結緣,到泉州尋根,甚至拜師學藝。
“木偶戲對語言的依賴度較低,泉州木偶戲保留很多閩南古文化,即使語言不通,藝術魅力本身就能征服觀眾,觀眾接受度很高。因此,泉州提線木偶是共享兩岸文化記憶,加強彼此間情感交流的重要載體之一。”王景賢說。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5-11-12木偶巡演戲迷狂歡 國內外26個木偶劇團齊聚泉州
- 2015-11-12巴西木偶劇“孩子王”對話亞洲藝術:交流才能進步
- 2015-11-11興盛的木偶戲,更需要傳承
- 2015-11-11木偶大家庭 漂洋過海來相會
- 2015-11-11升級版“大罐秀”免費上演 精品木偶戲繼續亮相